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唤醒了渴望逆袭的心 “青蛙”都能变回“王子”

袁贻辰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18日   11 版)

    在采访中,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常信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杨诚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今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网络精英班3名学生代表常信院参赛。本来3个男生是分在早上考试,可3个小时过去,杨诚和班主任鞠光明左等右等也不见学生出来。没辙了,找裁判组询问,才知道这3名学生“撞大运了”,设备出状况,正在协调处理方案。

    直到下午5点,第二批考生都结束了考试,这3名学生还是没出来。杨诚“急”了,这会儿离自己的学生进场考试已经过去快9个小时。下午6点,3个人终于出了考场,一问才知,设备是真出了状况,还不是一次,第二次出状况的时候,裁判组说“只多给1小时”,学生据理力争“自主处理至少需要两小时”。

    没曾想,3名“午饭都是在考场解决的”学生楞是说服了分管裁判和裁判长,为自己多争取了1个小时。后来的故事没了悬念,他们“轻轻松松”地拿下了一等奖。杨诚却颇为感慨,“这种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惊喜”。

    喜是喜,但其实杨诚并不惊讶。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坦言,精英班的学生“有这个底气和能力”。

    杨诚凭什么敢这么说?我找到了王志昊,他是3人中的组长。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孩面对提问显得很淡定,“我们平时都习惯了自己解决学习、实践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这真的没什么”。

    说到这分儿上,话题自然而然转到了这个有些特别的班级。在精英班,老师究竟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学生又是如何具备这种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诚的回答足够简单和直白:“每一个进入学校的学生都具有这样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只是激发出来。”

    他说,精英班的模式不在于“精英”二字,而在于营造学习的氛围。众所周知,高职生中的一部分人都经历过高考的失利,进入高职院校抱着的也是“混混日子”、“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就行了”等类似的想法。可精英班学生偏不顺着这些学生的想法走,他们想做的,就是让这些学生重新发现自己的能力。

    于是,进班第一天起,全英文的文档和拓扑图就“上阵”了,老师字里行间告诉这群学生的都是“你一定能做到这些,因为你确实有这样的能力”。

    从一开始,要求就没有低过。正如精英班班长刘笑宇说,最初的一礼拜真的是“云里雾里”,这群习惯了放任自己的学生很难适应这样的教学安排,可“就这么坚持一下”,成果很快体现了出来,这群学生发现,自己懂的多了,兴趣也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配得上精英二字了”。

    不知不觉中,你追我赶,一个班都从“学渣”变成了“学霸”。

    学院要做的,只是陪着这些学生“折腾”。给予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进驻班级的企业老师,学习的环境搭好了,剩下的不需要再凑到跟前喂食,老师们只需要站在一边,让学生自己摸索,适时给予帮助。

    如此说来,一颗颗渴望“逆袭”的心就这么被唤醒,学习的氛围也逐渐浓厚起来,班里的学生沙江宁甚至告诉我,自己之所以大过年的还天天“敲程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在练习在进步,我要是偷懒,就会掉队”。

    这批脸上还有着青春痘的男生在结束采访后,一溜烟儿都跑回了实验室,虽然下午没课,虽然证书已经拿下,但他们早就习惯了在实验室“敲程序”的生活,“一天不练真会生疏”。

    听往届精英班的毕业生说,这个班的学生出去工作的平均薪金都在六七千元,还有不少人月薪已逼近5位数。更重要的是,好些人一进公司就成了业务骨干,颇受重视,“青蛙”真的已经变回了“王子”。

高职“学霸”诞生记
招生欺骗应严惩
唤醒了渴望逆袭的心 “青蛙”都能变回“王子”
张胜哲:“参赛达人”一月连夺俩国奖
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行业企业座谈会召开
北京商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活动举行
活动周展技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