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

社会组织从业青年:兴趣之外 渴求更多动力

本报记者 李玥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20日   05 版)

    对于“青年社会组织”这个概念,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的王会也是近几年才听说。刚毕业那会,知道她要去一个社会组织工作,很多朋友都很惊讶。

    “有理想、有爱心、有情怀。”熟悉王会的朋友给她贴上“三有青年”的标签,但同时也会担心她“没钱、没闲、没势”。

    近年来,在京青年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对青年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并已经成为当前首都青年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8万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究竟什么样?他们的发展如何?2014年前后,在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中,团北京市委面向在北京各类已登记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中从业的35周岁以下青年开展了抽样调查,调研团队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等比例分配样本,结合等比例分层抽样等方法,抽取了1347名专职从业青年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

    女性多、学历高、收入低、结余少

    “在我工作的机构,除了老大之外,基本上都是女生吧。”作为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王会总觉得身边的女性小伙伴偏多。除此之外,她还需要应对很多小伙伴的好奇,比如,在社会组织工作,拿工资么?挣的钱能不能养活自己?工资那么低为什么还要留下来工作?尽管如此,在王会看来,这就是“让梦想接地气的一种方式”。

    根据团北京市委的调研结果,在京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群体中,女性占62.1%,男性为37.9%,女性高出男性24个百分点。学历以本科以上为主,高达75%,其中学历为研究生的达20.22%。

    在对于生活状况的调研方面,调研组揭示,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收入水平不高,平均月收入为4056.7元,而支出相对较大,平均月支出为3188.7元,月均结余不足千元。这点王会深有感触,一年到头,除了能奖励自己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年剩余基本为零。

    甚至,王会和小伙伴们经常吐槽的住房问题,调研组也注意到了。调研报告显示,社会组织青年住房负担较重,每月用于住房的平均费用是2268.9元。占到月均收入的56%,且大部分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没有自购房,很多人处于合租状态,拥有自购房比例仅占36.1%,甚至2.5%的人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

    兴趣爱好是从业动力,多数有转行意愿

    调研中,在被问到从业动机时,选择“暂时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占18.7%,选择“社会组织大有可为”占17.9%,选择“对公益事业情有独钟”占16.3%,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最多,占43.3%。调查显示,兴趣爱好是促使大部分从业青年选择在社会组织就业的主要动因。

    调研发现,收入水平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职业上升空间受限等现实因素影响了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的职业稳定性和持续性。有近一半社会组织近3年的青年员工流动率超过20%,且只有52.6%的从业青年愿意在社会组织领域继续工作。大部分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最希望的工作首选,并不是社会组织。51.4%的从业青年离开社会组织的主要原因是对薪酬福利不满意,认为无法实现自身价值而离开社会组织的从业青年占到30.8%。

    认同主流价值观, 追求社会公平公正

    王会所在的机构,是一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支持的社会组织。在她眼中,这些“流动儿童”虽然也在北京,但有些城市资源无法顾及到。

    “在我们身边,每8个孩子里就有1个是农民工子女。我们这群人,不管是熬夜、加班,内心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希望这些孩子也有较好的教育。”每当说起自己的工作,王会都会滔滔不绝。有朋友形容她,一提到她所关注的弱势群体,一直追求公平、公正的王会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王晶晶所追求的理想和王会类似。大学时代的王晶晶加入了学校的环保社团,自此就与环保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放弃了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王晶晶参与创办了朝阳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王晶晶眼中,不能只把压力和责任交给政府一方,也还要依靠社会力量,探索政社合作模式,依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她看来,在社会组织工作很简单,只要稳下心、俯下身去做实事,就能收获内心的快乐。

    调查显示,大多数社会组织从业青年认同主流价值观(平均分3.9,总分值为5)。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比较认同奋斗成就人生,75%的人认为“北京的发展会越来越好”,91%的人相信“我的家庭会过得越来越好”,愿意对别人的困难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网络使用率高,线上线下结合发展倾向日趋显著

    这是一场为社会组织服务对象举行的专场活动。有人装扮成玩偶“大白”,给他们带来“爱的抱抱”。北医三院的医生们把诊室搬到了活动现场,给他们提供专业服务。摄影师架好设备、打好光,快门一起一落捕捉下他们的笑脸。拍照前,化妆师们为排队等候的人精心打造“第一次化妆”的体验。

    这所有一切,包括年会的主持人,都是赵传达和他的同事们在互联网上通过微信公众号众筹得来。

    “现在很多社会组织都这么玩儿!”赵传达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互联网是很多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群体闲暇活动、信息获取和日常联络的主要方式。

    报告显示,社会组织从业青年中,有58.3%的人把上网作为最主要的闲暇活动,37.4%的人日均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

    调研组分析认为,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协调和活动组织成本,社会组织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赢得公众关注、组织线下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

    也有大量基于网络平台的青年社会组织涌现,甚至将实体组织机构与虚拟社区结合起来。传统组织由实体化向网络化发展,新兴的网络类社会组织向实体化发展,社会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倾向日趋显著。

社会组织从业青年:兴趣之外 渴求更多动力
拿什么留住你,社会组织的青年
学前教育如何避开现代化陷阱
把好学校带到山里娃家门口
“百年世博情·古井贡酒缘”暖文、暖片征集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