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孙儒僩和李其琼的一辈子

李天扬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26日   02 版)

    孙儒僩和李其琼,名字很陌生吧?特别是这个“僩”字,还很冷僻。说来惭愧,我也是无意中才知道他们的。那,是在敦煌。

    不久前,去敦煌采访,有机会在莫高窟盘桓数日,突然,在一排小平房里,“遇见”李其琼先生。

    那是一个朴素的展览,名曰“心灯——李其琼先生纪念展”。李先生已于2012年9月仙逝了。2014年,敦煌研究院庆祝建院70周年,在这个隆重的时刻,研究院办这个纪念展,充分显示出李先生在同仁心中的分量。

    展览的主体,是李先生临摹的敦煌壁画。画临得自然是极好的,但更打动我的,是两张照片:一张,李其琼梳着一对大辫子,正值青春;另一张,她已是满头银丝。两张照片,地点一样,都在敦煌洞窟;姿势一样,都在临摹壁画。是的,李其琼先生就是这样画了一辈子。除老院长段文杰先生之外,她是敦煌临摹作品最多的画家。其实,退休之后,她仍未放下画笔,一直画到了生命的终点。

    孙儒僩先生,是李其琼的丈夫,也是是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他今年90岁了。在妻子的画展上,他说:“是光照千秋的敦煌艺术的伟大火炬点燃了她这盏心灯,这盏心灯照着她去探索敦煌艺术的奥秘,去摸索敦煌艺术的源流和艺术成就,同时也照亮了她艺术的一生,照着她走过艰难险阻。”

    那么,他俩走过了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呢?在敦煌研究院70周年院庆时,孙儒僩先生作为工作60年以上的两位成员之一,受到表彰。老人家有一个发言,令人动容。其实,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几代敦煌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从事保护和研究工作,我是有所知晓的。但是,孙儒僩先生发言中的诸多细节,还是令我感动甚至震惊——

    冬天的莫高窟,零下一二十摄氏度,滴水成冰。可是,在前三十年,研究院几乎没有取暖设备,就靠身体硬扛。莫高窟大泉的水,不仅苦,喝了还要拉肚子。怎么办?也是靠身体慢慢适应。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用上自来水。上世纪40年代,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持续近20年。

    莫高窟没有医疗条件,生病也只能靠自己扛。1955年,李其琼生第二个孩子,生不下来,院里有辆旧车,发动不起来,靠男职工推,总算发动了,到敦煌城里请来医生、护士,此时已过去数小时,总算未出大事。而另一位姓窦的同事,就是自己给妻子接生的。

    这些生活上无比艰苦的细节,是孙先生说出来的,还有更大的艰苦和磨难,他没有在院庆的欢乐时刻说。不过,樊锦诗先生在“心灯”纪念展的序言中告诉我们——

    1957年,二位遭受不公正待遇。白天李其琼被罚去劳动,晚上偷偷钻进洞窟临摹。“文革”期间,二位双双被下放到四川新津县农村,但仍心系敦煌。1975年落实政策,李其琼回到敦煌,又投入到临摹、研究工作中。

    樊先生写道:“凭借对艺术研究事业执著的爱,凭借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先生将其一生都奉献给敦煌,献身于敦煌艺术。”

    可以说,无意中撞见孙李二位的人生故事,是此次敦煌行的一大收获。孙儒僩和李其琼的一辈子,是一部大书,一篇短文未能道其精神于万一。樊先生与他们夫妇,介于师友之间,共事半个世纪,她的短短数语,发人深省。我们中国,像他们一样爱国家、爱事业、有骨气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正是国家的栋梁和宝贝。

高考励志标语励的什么“志”
“京A”车牌何以牵动政商
孙儒僩和李其琼的一辈子
有一种“不愿子女从事自己职业”是矫情
不必夸大监狱廉政教育的作用
某些私立医院网络部:专责“钓”患者?
纳什走了,情商和智商还会博弈下去
正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