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书屋作别榕城”的内容这几日刷爆了朋友圈,这家1998年创办的特色民营书店,勾起大批书友的集体怀旧。许多书友听说晓风要关门,赶到书店,有的“扫书”,有的拍照留念。同时,也有不少人主动帮忙与有关部门沟通,但并无确切的消息。(《海峡都市报》5月26日)
高昂的房租、愈演愈烈的电商大战、日渐稀少的纸质阅读人群……毋庸置疑,这些年,实体书店的日子确实越来越难过。不过,实体书店的消失并不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在纽约、巴黎等国际性大都市,尽管制约实体书店发展的因素一直都在,但实体书店的发展并未停滞,而且早已经成为了城市主要文化地标,并拥有了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晓风书屋于福州的意义也在于此,创办二十余载,早已融入福州的文化血脉中,成为老福州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如今却可能要作别福州,想想也令人唏嘘。实际上,梳理相关资料就能发现,在我国,一个城市文化发展如果可圈可点,都必然有可以作为城市名片的实体书店的存在,比如南京的“先锋”、北京的“万圣”等等。福州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应该把诸如晓风书屋之类标志性实体书店发展好,这不仅是文化发展给我们提出的不容回避的时代命题,也是保留老福州特色文化记忆、避免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何留住晓风书屋,这是一个难题。在今年2月,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布了《福建省实体书店扶持资金资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每个书店最高可获得20万元扶持资金。就在本月初,福建省首次出台了特别针对高校实体书店的扶持发展措施,将高校实体书店建设纳入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从场所使用、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保障高校实体书店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拳紧锣密鼓地出台,表明有关部门重视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实体书店生存环境的严峻。
扶持实体书店发展,除了外在资金、政策的“输血”,更重要的是引导书店自身转型,实现自我“造血”。香港、台湾等地的先进经验可供参考,他们的一些书店将咖啡馆、书店、寿司店等融于一体,除了售卖图书之外,还定期举办影展、诗歌交流会,开展多种方式经营,有助于扭转生存困境。此外,将文化活动的质量和书店工作团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打造成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等做法也值得尝试。
一个好的书店,犹如城市灯塔。给实体书店政策倾斜的同时,引导他们探索具有盈利能力的发展模式,是每一个文化名城应该有的担当和使命。请以城市的名义留住实体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