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人大代表连续10年提议案

湖南瑶乡有了水电站

本报记者 李剑平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29日   07 版)

    随着5月2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杜家毫站在长乐河畔的沙石地上宣布“莽山水库工程建设启动”,一座投资16亿多元、蓄水1.33亿立方米的水库将拔地而起。

    这个南岭深处的瑶乡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流经瑶族山寨的长乐河属于珠江流域的二级支河,行政区划则在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自治乡等境内。

    瑶族女子袁月娥说,从她爷爷辈起就说要建水库,现在她自己的孩子都上小学了,一家四代人总算盼到了这一天。

    因为这一带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地表土壤保水功能差。在此之前,瑶族村民深受洪涝、干旱无常之苦。1949年以前的《宜章县志》《大事记》里记载最多的是旱魔、水害等。

    早在1954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来自当地瑶族的代表联合该县各界人士向大会提交了兴建莽山水库的议案。

    到了1958年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的火红年代,瑶族村民更是参与土法上马的水库建设,堤坝冲了又筑,村民们全凭手挖、肩挑和自制的独轮小板车拉。正当村民们清完坝基,动工开挖导流洞与建设围堰时,国民经济政策调整,湖南省委决定该水库工程停工停建。

    莽山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人员向本报记者透露,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委托水电部长沙勘测设计院对这座瑶乡的水库进行初步设计,又因国民经济困难没有批准实施。

    时隔10多年后,瑶乡水库的勘测、规划工作被重启,可是国民经济政策又一次调整,水库建设再次被搁置。

    本世纪初,湖南省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重新拾起瑶乡水电光明的梦想,编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并列入国家十五期间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郴州市委、市政府也对外发布了水库建设的招商引资报告。

    然而,时任该市主要领导因为贪腐问题被调查,其中就涉及水库招商。这次事件,又把水库建设往后拖延了6年。

    变害为利,成为瑶乡百姓共同的期盼。居住在长乐河流域、担任过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李常水介绍,他与其他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向国家有关部门写了10个关于水库建设的议案。

    水利部在2011年4月向国家发改委建议审批立项。2014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把这座瑶乡水库列入全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并列入2015年开工建设的27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

    64岁的村支书刘继亮说,这个消息他从儿时至今,足足等了60年。不过,激动之余又有些恋恋不舍,他们刘家村168户、749名瑶族村民又有了一个新身份——“移民”,将整体搬迁,离开他们世居的瑶寨。

    莽山乡刘家村四组青年赵军初中毕业以后就一直留在村里,开小货车把山里的木材运到山外,再把饲料、建材等拉回山窝里,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是,从2014年以来,听说要建水库了,村民自建房屋的步伐也停止了,他跑运输的生意基本没有了。最令这位瑶族青年头痛的是,养猪专业户的帽子也得摘掉了。

    移民安置点没有规划养殖场地块,肯定面临转行,将来能干什么,他说“有些迷茫”。

    村主任似乎看透了这名瑶族青年的心思:搬迁到什么地方目前还不确定,将来的经济来源又是什么?至少,生活在这个瑶村,他们靠山吃山,什么林子可以砍伐了,哪块山地需要补种树苗了,村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让青山变成源源不断的财源。2006年,全乡17万元退耕还林款,就有9万元是这个瑶族村的。

    “瑶族村民的生活与大山融为一体,感情至深。”村主任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你晴天进瑶山来,村里基本找不到人,瑶族村民几乎都钻到山林里劳作。

    瑶族村民提出,为给水库建设让路,他们可以往后山上靠。一来可以方便管理祖辈的山林,二来水库蓄水后可以发展瑶寨旅游。后来,政府认为,山高路陡难以“三通一平”,更重要的是不利生态建设与水库安全运行,容易产生“二次移民”,就把村民提出的安置方案给否决了。

    针对瑶寨的实物调查,村民们已全部签完字,不过恋山、恋土的心结一时还难以打开。宜章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谷文中说,充分尊重和理解瑶族群众的心情,为使移民搬得出、移得住、能致富,这次水库建设由以往财政一次性补偿,改为长期实物补偿机制。

    县委、县政府出台文件,水库建设征用村民水田按每年600公斤稻谷/亩标准,以及国家当年收购粮食的保护价折算,旱地按水田的80%标准计算,两者资金每年由财政一次性补偿给村民。

    以往工程建设一次性补偿老百姓两三万元,这个钱用完了怎么办呢?谷文中说,水库运行多少年,就补偿村民多少年。这种长期补偿机制相当于失地村民仍然有“田地”,免除其后顾之忧。同时,村民们不用种田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以进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住在刘家村四组的76岁瑶族老人邱书堂说,解放以前,瑶乡的山林与土地属于地主,瑶族村民穷得叮当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衣食无忧。他与全体瑶族村民写了一首打油诗说,一切东西无所谓,献出自己的利益给国家,国家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

    邱书堂老人一边拿着笔记本,一边激动地说:“我一定要讲给瑶族后代听,瑶乡的变化从今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戏有个新疆班
湖南瑶乡有了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