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六一”刚过,空气中还弥漫着“卖萌”的味道。儿童节留下的不只是孩子气,还有如同战后的硝烟气。
仿佛所有进入地球这一天的中国大人都得到了某种特权,怀念童心的、发光屁股照片的、晒礼物的,塞满了社交媒体,一眼望不到尽头。
且说这礼物。姑娘跟男友撒娇,得到缠着漂亮缎带的珠宝。员工向老板央求,休息室出现满满一冰柜雪糕。
这全是借了小朋友的光。
小朋友收的传统三大件,当属快餐、玩具、游乐场。爹妈和学校稍微“走心”的,有party、演出、博物馆。
给娃送礼哪家强?请看北京某“狼爸”,他的礼物装不进盒子里,也交不到娃手上——那是一套学区房。
几天前,一位姐姐更是抱怨,因为给老师的“礼物”不到位,“六一”汇演时,她家能歌善舞的小丫头被“丢”到舞台的边角里。
这究竟是谁的节日?又是送谁的礼物?
有个家长曾对媒体痛陈心酸:放学时孩子总是最后一个出来,因为嫌家里车子不高档,在同学面前“跌份儿”。
难道老妈都得背上驴牌包,老爸都得当个什么长,生日不落补习,“六一”一套学区房,才是“为了孩子”?
细想,那些原本纯白幼嫩的灵魂,正在用小肩膀小脚丫,扮演着大人的角色。他们的眼睛和世界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成人世界的光怪陆离。
连他们的节日也难逃劫数,终成我们一边比拼财富和地位,一边又苦苦怀念天真的战场。
二
身边一位妈,送女儿“卡拉OK一日游”。爱唱歌的小姑娘从没握过麦克风,激动了半宿。
儿童节创意无限大,韩国大人也放假。日本娃升起鲤鱼旗,俄国娃跳起民族舞。搞怪的新加坡游乐场收娃全票,大人半价。
天津的一群小志愿者,过了个特殊的儿童节。某大学留学生领着他们,给养老院的“老宝贝”过节。
娃娃们平时被捆着绑着学来的才艺,此刻尽得释放。唱歌、吹葫芦丝、敲架子鼓……不是比赛,不是考级,不是领导参观,没人打分,没人在意音准,也没人为节奏皱眉头。
看那济济一堂的喧闹里,全白的脑袋也快活地摇动起来,枯皱的双手摇滚范儿十足地伸向上空。
蓝眼睛、黑眼睛、苍老浑浊的灰眼睛里,都填满了喜悦。
一起猜谜,8岁的灵感点燃80岁的经验;一起游戏,刻满风霜的皱纹笑对未经人世的红晕。
小小孩把送给老小孩的手工贴纸,用胖乎乎的小手贴起来。那些明亮的色彩和可爱的画面,就这样遮住人生尽头漫长的孤苦。
用活动组织者的话说,孩子们了解了孝道,体验了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这话未免功利浅薄。生命总有最初和最末,当它们穿过数十年的时光,用快乐相逢时,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意义得以显现:守护童真,以及其善其美。
三
老婆婆被小妞妞逗笑了,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们面对小孩子,也该别老拉长一张扑克脸,咬牙切齿着严谨、再严谨!
儿童节一来,科学对孩子们之重要的话题年年跟来。科技馆敞开大门,博物馆挂上海报。各种“亲子”与“体验”并重,“教育”和“娱乐”一体的科普活动敲锣打鼓。
可几个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却不那么高兴,更是皱着眉头借媒体发声:没有童心的科普,你糊弄谁呢!
举个例子,小朋友觉得蚂蚁大战青豆虫真带劲,科普书一翻开就是昆虫的目科属种;小朋友觉得流星拖着大尾巴太炫酷,科普展览一上来就是太阳系在银河中……
不高兴的科学家厌恶那种应付参观视察的“科研成果陈列”,虽然有些活动也展出了不少吸引孩子的新奇玩意儿,但他们还不满意,认为没有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是孩子难取悦,还是科学家太较真——即使孩子一无所知。
也许正是因为面对的是这份“无知”,我们“落笔”才需更加审慎,更花心思。用快乐打开门,用创意点燃灯,用思想指引路,用知识续航程。尽管中国现实的科普环境存在太多礁石,科学家要发论文出成果,科普人要谈投入顾产出。
在这片深海远洋的旅行中,我们该记起,驱动人类科学行至今天,其最重要的原动力便在于好奇心。而这份好奇心盛放的地方,就在孩子的心灵。
秦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