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图书网购、电子阅读对实体书店冲击很大。再加上快餐文化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看书。
扶持政策可以让实体书店“解渴”,但不能让其“脱困”。打造复合型的书店是出路之一。
出版人理想中的实体书店,不仅有着文化内涵,并且可以实现持续“造血”,凭自己的能力在市场规则中生存下来。
前不久,在福建省福州市鼓屏路上开了17年的晓风书屋因租约到期被停水停电。当店员正在打包书籍准备关门停业时,被一些热心的读者发现。他们把这一消息发上网,呼吁留住这家人文气息浓厚的书店。此事被当地媒体曝光后,房东同意在下一轮店面招标前允许书店继续营业。至此,晓风书屋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位于福州仓山区的晓风书屋师大店也因付不起店租而倒闭。据晓风书屋创始人许志强介绍,作为国内创办较久的民营书店,福建晓风书屋曾拥有19家连锁或加盟店,如今仅剩下3家——福州、厦门和漳州各一家,而福州鼓屏店是唯一处于市中心的书店。
实体书店遭遇经营困境
为什么一家老牌的书店会陷入困境?福州晓风书屋负责人蔡文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方面晓风书屋只卖正版书籍,在出版社订书都是实付款,如果没有卖掉,也不能退,因为“退太多会被取消订货资格”。而一些有良好关系的出版社本身很支持实体书店的发展,他们就更“不好意思”去退货了;另一方面,晓风书屋卖的是社科、文艺、财经类书籍,不卖教辅、教参之类的畅销书,因而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福州晓风书屋采访时,记者碰到一位90后女读者,她想找的书在这里却没有。“现在连实体书店都难找,何况是找书!”这位读者说,她原想到实体书店来试读,如果觉得好看再上网购买,“因为网购更便宜”。
“一台Kindle阅读器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破费去购买纸质本的呢?” 在福建农林大学学生钟杨芳看来,电子书资源丰富,价格实惠。“阅读的功能在于汲取知识,而不是阅读的形式”。
记者对133名大学生进行有关阅读习惯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尽管有84人“更倾向纸质阅读”,但是有127名学生表示自己的阅读“大部分是使用电子设备”,仅有6人声称自己会“刻意选择实体书屋购买纸质读本”,34人表示会“顺便购买实体书店的书”,而69人认为“实体书店的书太贵”,倾向于“通过网络购书”。
蔡文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晓风书屋鼓屏店一天的营业额平均在1000元左右,而每月店租近2万元,4名员工工资在一万元左右,另外还有水电费、税金及杂费等,收入远远不够支出。
蔡文强说,以前晓风书屋只给购满500元书籍的顾客打9折优惠,后来随着图书网购的兴起,实体店也不得不给顾客打折。“打折书一般都是好几年的旧书。打8折基本不赚钱,打5折肯定要亏本,但亏本卖也比积压在那里强。这让书店左右为难。”
去年10月,因为“一年要亏损一二十万”,经营了34年之久的福州第一家民营书店潘秋书屋选择了关门。这家书店在辉煌时期曾经占据了繁华地段四五百平方米的店面,是当时福建省内个体书店中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航空母舰”。
“互联网时代,图书网购、电子阅读对实体书店冲击很大。再加上快餐文化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看书”。 潘秋书屋的老板潘秋不无遗憾地说,尽管自己尝试过多元化经营,也通过搬场地来降低成本,但终究还是难以支撑。
“开书店基本上都亏本,之所以坚持只是因为自己喜欢。”福州四当斋书店老板吴伯雄分析说,网上有海量的图书信息、超低的折扣,这是实体书店无法比拟的。“如果没有销量红火的教辅书籍支撑业绩,没有优惠的折扣吸引客源,又不能和网店比图书种类,实体书店凭什么能够在城市繁华的商圈拥有一家店面?”
政策扶持替代不了自身经营
今年1月,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联合出台的《福建省实体书店扶持资金资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实体书店扶持资金采用项目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扶持‘专、精、特、新’的特色书店,发展连锁经营和构建网络发行平台等方面成效比较明显的书店,在文化便民服务举措和方式等方面有创新的书店,以及积极推动全民阅读的书店。”符合条件的实体书店最高可获得20万元扶持资金。据透露,从目前收到的申报材料看,民营书店在申请资助的对象中占了较大比重。厦门晓风书屋提交了资助申请,而福州晓风书屋没有提交。
福州四当斋书店老板吴伯雄在仔细研究了上述《办法》后放弃了申请。因为他的书店不符合该《办法》列出的扶持对象应具有的条件——“年销售出版物10万(册、份、张、盘)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原则上不低于50%”。他认为,这个条件的设定让“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型实体书店拿不到补贴”。
此外,福建省还专门出台了高校实体书店扶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校园及周边的书店中,民营实体书店占比达90%以上。今年4月,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发出的《关于加强福建省高校实体书店建设的通知》要求,有关职能部门要健全高校负责、政府扶持、多方参与的高校实体书店建设机制,对高校实体书店在场所使用、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保障,制定扶持高校实体书店的相关优惠措施。
一位主管图书市场的官员表示,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民营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日益艰难。对此,政府有必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引导、促进民营实体书店的发展。他强调,“政府的扶持是外因,书店自身的经营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王利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鱼儿没有水,是活不了的。”实体书屋好比“鱼”,人文环境则是“水”,没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类似的文化场所都将在市场的作用下消失。因此,保护以晓风书屋为代表的实体书店,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以利益为导向,政府补贴或许在短期内可以起作用,但一直补下去是不现实的,“政策能够让实体书店‘解渴’,但不能让其‘脱困’”。
转型才是脱困之道
打造复合型书店是实体书店的出路之一。去年3月,福州尚友书屋仓山店受困于店面租金而关门停业。老板张炎琳将重心转到了福州大学店上。
“不能寄希望于外界条件的改变,只有转型才是脱困之道。”张炎琳说,尚友书屋的转型并没有增加餐饮之类的其他功能,而是调整书店的受众结构,更加注重将书籍与消费者进行分类,瞄准“90后的消费潜力”。
据张炎琳介绍,尚友书屋主动拥抱互联网,补充了孔夫子旧书网的售书渠道,建立了豆瓣小组和微博,与年轻书友进行互动,通过电子邮件向老顾客推荐书单,并通过逐步完善库存管理系统,使自己图书的价格能够与网络竞争。
“新书特价,旧书特色”是尚友书屋的立身之本,在4万多本图书藏量中,新书的比例不到30%。张炎琳认为,“避开互联网的冲击,迎合顾客的消费需求”,是尚友书屋福州大学店保持活力的保障。
在晓风书屋创始人许志强看来,晓风书屋要么关门,要么转型。当然,他更希望与企业合作,打造复合型的书店。近日他从北京回到福州,就是为了寻求和考察合作方。他说,经过媒体的报道,已经有大企业有意收购晓风书屋,也有一些房地产商、电影院、餐饮会所等企业提出合作意向。他表示,这几年“土豪”见多了,想知道哪些是真心要做文化事业并有能力把晓风书屋这个品牌运作好的。他理想中的晓风书屋,是一家不仅有着文化内涵,并且可以实现持续造血,凭自己的能力在市场规则中生存下来的书店。
目前,许志强在北京世贸天阶北楼二层经营一家面积上千平方米的艺术书店。除了销售国内外时尚流行杂志、艺术设计图书杂志、流行时尚文化图书、传媒电影类专业图书、饮食文化与美食评鉴、旅游类图书,人文思想和严肃翻译小说等书籍外,书店还经常举办诸如新书发布会、签售会、讲座、名人访谈等活动。这里成了集画作展售、诵诗会、产品发布、小剧场、装置艺术、电影欣赏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
福州四方斋书店也是靠转型“活”了下来。该店原本只卖人文古籍,但入不敷出。后来书店老板吴伯雄低价进了一批童书,由于书比较旧,就打折卖,结果发现童书比其他书籍好卖。于是他在2013年开设了儿童读物专栏,现在童书的销量反而占了书店营业额的大头。“只要书店名声在外,不是书店找读者,而是读者来找书店。”吴伯雄认为,他的书店还需要进一步迎合消费者,迎合市场。他相信通过不断调整,实体书店不会消失,传统的书香也将得以保留。
福州潘秋书店老板潘秋期待着东山再起。目前,他正考虑探索一种“书店+旅游”模式,希望能够把书店和旅游行业结合,在书店中推广国内外旅游,鼓励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