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爱上跑步?资深的“乐跑族”表示:能问出这种问题,你大概没体验过“跑步者高潮”!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一些人在经历长距离的奔跑后,会体验到某种奇妙的轻松和欣快感。在此之前,你会感到强烈的疲惫和沉重,就像负重登山一般,而一旦这种欣快感到来,便会觉得步伐和呼吸反而变得更轻松,仿佛置身山顶,可以继续一路跑下去。
人们对这种欣快感的来源一度充满想象,直到2008年,德国伯恩大学研究者亨宁·贝克尔及其团队才通过对长跑者进行正电子成像扫描发现,这种欣快感来自大脑垂体分泌的内啡肽。
内啡肽是一种化学性质类似吗啡的神经递质,具有提神、缓解疼痛的功效。当我们持续奔跑,使得由此导致的生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内啡肽的释放就会增加,使长途奔袭迎来状态的拐点。亨宁的研究打开了从神经递质角度探索“跑步者高潮”的大门。后来的一些研究者陆续发现,跑步时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物质也参与促成了这种欣快感的形成。
“跑步者高潮”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应激反应。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来,这种机制的存在使得人类可以超越疲惫而长距离追逐猎物或逃避危险。而在今天,它最可贵的作用则是成为“乐跑族”的激励机制或是追求目标,使跑步继续下去。
美国纪实文学《天生就会跑》的作者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在描述自己坚持跑步的成果时,认为跑步舒缓情绪的作用堪比冥想——的确,在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帮助下,跑步成为都市人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途径。在西方,有计划有规律的跑步作为一项行为干预措施,在抑郁症和各类成瘾行为的治疗中收效显著。一些服用抗抑郁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在开始按部就班的跑步后,也能够获得明显的情绪改善。
对于健康人群,跑步同样显示了积极的影响。早在1991年,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者苏特·E等人已经发现,慢跑能明显改善久坐办公室的中年白领的情绪状态。研究者将实验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4个月里每周慢跑两小时,另一组作为对照。4个月后,轮到对照组的被试开始为期4个月的慢跑。研究进行8个月后,研究者对两组被试进行了测验,并在研究进展一年时请他们填写了问卷。
结果显示,在排除实验组之间运动方案差异的影响后,4个月的慢跑都对被试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男性被试的“愤怒”情绪得到了缓解,女性被试的情绪“镇定”程度则得以提升,所有被试的抑郁水平都显著降低,而女性情绪提升的程度则与其慢跑的里程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坚持每周有规律地跑上10至15公里可以缓冲季节交替造成的情绪波动,有助于降低因冬季降临导致的抑郁发生率。正如美国跑步运动专家杰萨林·卡明斯所说:“跑步在塑造我们身体的同时,也在塑造我们的心灵。”
作为最为原始和简单的运动方式,跑步在过去的很多年间,一直属于孤独者的修炼,一副耳机,一段音乐,就可以开始一段行程。但也在一些特别的时期或情境下,奔跑会成为一种轰轰烈烈的集体活动。
克里斯托弗在《天生就会跑》中梳理了美国长距离耐力跑运动的兴衰起落,发现美国民众的三次集体“乐跑”都发生在社会生活面临某种危机的时刻:第一次是在大萧条时代,第二次是在美国刚刚经历越战、冷战和种族暴乱的上世纪70年代,还有一次则是在“9·11”过后一年。克里斯托弗认为,跑步热潮的起落也许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人类心理存在着某种开关机制,“意识到危机来临时,就会激活最原始的本能”。毕竟,跑步承载了人类逃避危险和追求快感的复合需求,并在释放压力方面效果显著。
在新一轮的跑步潮中,科技无疑显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社交媒体和健身软件的勃兴令跑步变成可以分享的社交活动,跑步者的队伍在朋友圈的影响下迅速扩大。朋友之间可以彼此监督跑步计划的落实,陌生人可以在共同的跑步活动中建立联系,“乐跑族”成为一种积极的身份认同,“晒跑图”也成为健康生活的标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和健身软件的持续更新,我们身边的乐跑族还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