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陆军与空军抗战,海军这支军种的抗战经历一直鲜为人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长篇纪实小说《黄的海:一个海军弱国的长江抗战》。它以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全景再现海军抗战秘闻,并配以两百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引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海军的主抗战不得不选择在内河。因此,发生在长江上的这场“海战”,中央海军集结主力舰,迎战溯江而上的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此时距“甲午海战”仅43年。一个尴尬的处境是,和黄海对决相比,面对宿敌日本海军,中国海军已经完全失去了海上决战的能力。
没有制海权的海军作战舰艇,只能退缩在内河,期望着与拥有现代化航空母舰、巡洋舰、潜艇以及航空力量的宿敌拼死一战。
“为何中国海军以哀兵之态展开内河海战?战争之前海军的处境究竟如何?”读者从书中可以读懂海军长江抗战的前因后果,自然也就洞悉了“黄的海”之由来。
海军之痛
作者侯卫东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加之多年参与纪录片创作的经历,故此对“真实再现”有着不一般的理解与态度。
为尽量还原历史原貌,他以近乎苛刻的方式追求史实准确,试图还原战争启动前的历史真相、生活风貌与民族心态,客观展现战争的前因后果和战争带来的巨大牺牲、社会动荡。
在书中,他对国民党海军作了如下勾勒:
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和上海的中国守军正式交火,“一二八事变”爆发。驻上海的海军因为不作为,更因为“十九路军借取海军大炮、弹药和钢板,海军拒绝支援”的指控,背负着“畏日”之名。
彼时,北洋军阀时代留下的隐患加之地方政权的相互争夺,海军派系林立。除海军部长陈绍宽所辖闽系中央海军之外,东北系海军虽名为第三舰队,但和海军部根本无关;号称第四舰队的粤系海军,从来都属于广东地方的军事势力。蒋介石出任电雷学校校长,由此形成的海军电雷系又成为不受中央海军领导的新派系。因而,外界常笑话海军,“四海”之内非兄弟。
从军费开支上看,海军只相当于陆军的1.8%、空军的3.37%。
把所有的新旧舰艇统统算上,总吨位只有6万吨的民国海军,在数量上乐观估计,相当于日本海军的1/15;保守一点,大约只有1/20。中日海军悬殊的力量对比,使中国海军不得不退居内河。海军这一无奈处境,被外界讽刺为“江军”。
“海军装备的落后,势必带来战略战术的落后”。在侯卫东看来,饱尝屈辱的中国海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失殆尽。
选择了“自杀式”出击
1937年8月12日,中国海军历史上的一个悲壮日子。
中央海军第一舰队与第二舰队主力舰艇,满载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的海军将士奇迹般地出现在江阴江面。这是继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又一次规模空前的对外战争动员。
为阻止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溯江而上、进逼首都南京,中央海军包括“通济”舰在内的8艘舰艇在内河长江,选择用悲壮自沉的方式,拉开了长江抗战的序幕。此后,商轮20余艘再度沉入江中,加之沉石等辅助工事,构成江阴水上阻塞线。
对于“江阴自沉”,侯卫东在书中有着自己的理解。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日本海军希望在黄金水道上长驱直入,直抵南京;“江阴阻塞线”起到了遏制日军沿长江西进的企图,为长江下游机关、工矿企业、学校等人员、物资向大后方转移赢得了时间。
“海军部长陈绍宽为了雪耻,旨在用断腕沉船的壮举表明抗战的决绝。”他说。实际上这段历史中,海军所传递出的精神力量被低估了。“在战役的各个阶段,他们不畏强敌始终主动迎战的精神前所未有,将士身上所爆发出的不甘屈辱的民族精神弥足珍贵。”
8月16日,刚刚改编为江阴江防司令部的电雷学校,派出“史 102”艇鱼雷快艇一路伪装,悄悄潜入上海黄浦江。它机警地躲过了日本炮艇的巡防,深入日本海军战舰云集之处,向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发动攻击。虽然,它中弹沉没于外滩九江路附近,但它以自杀式的出击,加入了淞沪会战,打响了海军主动出击的第一仗。
在江阴水上封锁线的后方,中央海军的主力舰,一直期待着能够等来中日海军的舰艇对决。然而,它们等来的,却是从8月中下旬开始的狂轰滥炸。
1937年9月22日、23日,海军第一舰队迎来了日机一批又一批的狂轰滥炸。中央海军以海空对决的无畏,奋勇还击。这是一次无比惨烈的战斗,一次力量悬殊的较量。两艘巡洋舰“宁海”和“平海”,中央海军的绝对主力舰相继搁浅,一前一后告别了战场。以后的海空作战,中央海军赔光血本,其作战舰艇几近全军覆没。
侯卫东认为,没有统一的号令与集中的指挥,使得原本就弱小的民国海军在战斗力上又打了折扣,因而难逃败局。
日军占领武汉后,海军便派出布雷游击队深入敌后,在长江中下游,通过神出鬼没的水雷,不断打击日军的运输线。
1940年1月19日晚,冬雨连绵,海军布雷游击队第五中队打响敌后长江水雷游击战的首战。日军的一艘汽艇和一艘运输舰,分别在贵池两河间、贵池大通间触雷,最终下沉。2月24日,在江西湖口石钟山,敌后水雷战迎来一场大胜仗。日军运输舰“滨田丸”被炸沉,此役日军死140余人、伤40余人。
为了躲避水雷战,日军长江舰队司令曾向所属舰艇颁发通令要求做好防范措施,中央海军的水雷游击战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从“黄的海”到“蓝的洋”
“海军的兴衰,与一个国家的海权意识密切相关。从中国海军的命运轨迹,可以看到中国变法图强、民族复兴的历程。”
为此,侯卫东特意采用了上至海军部长、下到投入作战下层官兵的“两极视角”,呈现出他们对“海军梦”的渴盼以及梦想幻灭之后的悲愤失落之情。
其中,书中的核心人物海军部长陈绍宽是“海军梦”的总设计师。他曾经留学欧洲,参加过“一战”海军实战,在任期间曾规划4大战区,提出拥有20艘航母的计划。
他的海防观,始终围绕着一个内核:国家海权,通过拥有“国家海权”来实现“海权国家”。他的眼界里,中国海军的未来目标,不仅仅瞄准宿敌日本,而是更要盯住拥有海军“一等国的地位”的美国。然而,如此宏论忽略了当时的复杂形势。
北伐战争之后,蒋介石策划了编遣会议,旨在削弱各个地方军阀兵权,巩固自己的势力。然而,正是在这一次会议上,时任国民政府海军署长的陈绍宽提出了“不合时宜”的建议,请令各舰队统一调遣、请缓裁海军总司令部、请设海军专部等三个专案,其统一海军、扩充力量之心昭然若揭。结果,陈绍宽会上被浇了一头冷水。他愤然提出辞职,并约见媒体,发表《告全国同胞书》。
为挽留陈绍宽,蒋介石亲赴上海,并向他描绘了一幅虚幻的海军蓝图——5年时间,60万吨舰艇,特别是其中的3艘航母,让失望的陈绍宽心回意转。
在此过程中,中国海军没有放弃过一次向列强采购军备的机会,虽然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该书还列举了详实的史料,披露了陈绍宽随同孔祥熙赴欧洲拜会希特勒购买潜艇的细节。最终因为中德关系破裂,这一眼看成功的计划又一次流产了。
抗战胜利后,陈绍宽坚拒参加内战,回乡闲居。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在这位海军宿将的见证下,中国海军的力量一天天地强大起来。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权国家,国土疆界的安全一直占主导意识,这体现在‘寸土必争’等词汇上。相比之下,海洋国土主权意识则显得淡薄,对海军力量在海洋维权的作用认识不足。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侯卫东说。
不久前,201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发布,明确指出,“海洋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海洋国际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侯卫东就是想通过历史教训为今人留下深刻的警示。“我们黄色的必须从近海出发,去拥抱蔚蓝的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