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认识他之前,我就听说他是一个好人,与世无争,单纯热情,“像个孩子一样”。后来我们认识了,他随身带着几支钢笔,喜欢写字,无论是在朋友家,还是在咖啡馆、茶楼,小本子一拿出来,就开始写字,写完以后到处送人。还买了一个自拍杆,走到哪儿,拍到哪儿。他对什么都好奇,这个城市里的每个人,每件事,都能激发起他极大的兴趣,他勇敢地跟陌生人搭讪,从口袋里抓出一把西瓜子,举在你面前,目光清澈地说,吃吧。
很快,他认识了我的很多朋友。开始,大家都很喜欢他,就像夏天刚刚到来时,我们热爱夏天一样。对于他的热情,对于他那一手好字,对于他随叫随到的个性,每个人都赞不绝口。“怎么会有一个这样单纯的人,活得像个孩子。”他们说。然而慢慢地,这句话成了“他那么大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
他几乎每发一条朋友圈,都会提醒我看。我不是一个习惯于经常看朋友圈的人,所以当第一次打开微信,看到几十条评论未读时,着实吓了一跳。点开一看,全都是他的召唤,所发内容无所不包,除了各种各样的新闻,还有他上下班路上的美拍。每天持续不断地被这样骚扰,我终于忍不住,想发一条微信,告诉他不要再提醒我看。微信编辑好了,我却没有办法按发送键,因为我心知他是把我当朋友才这样做,没有丝毫恶意,于是我删掉了那条私信,继续忍受着点开微信,满满的都是他的头像。
从我的朋友处,也传来一些不好的消息。一个朋友开茶楼,要打烊的时候,他去了。他说我帮你守店,如果有生意,我帮你接了。他那么诚恳,窗外又下着小雨,朋友只好答应。早晨,朋友收到他的微信:我帮你赚了几百块钱。朋友自然说非常感谢,他又说自己很辛苦,一晚上没睡。朋友说对不起,要不这钱你拿去打车回家吧。这自然是一句客套话,他却不客气地把钱拿走了,更冤的是,他拿走那些钱,也没有自己用,而是在群里发了红包,红包上面大大地写着我那个朋友的名字。于是,大家都知道他帮她守店,赚了钱,发了红包。
他从不设防,他那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免费接待过很多天南地北的沙发客,别人也无法对他设防,他来我的咖啡馆,像主人一样往院子里一坐,看到我们在做活动,便拦住了正欲进门的一大拨儿客人,幸好我眼明手快,冲出去拉住了客人。“你们不是做活动嘛,有外人不清静。”他纯真的眼神仿佛映照出我浑身的市侩气息。
从我们抢着介绍朋友给他认识到我们不敢再介绍朋友给他认识,不过短短一两个月。他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孩子,纯真,善良,乐于助人,不设防,然而,一个全然没有心机的人,在成人的世界中,比处处有心机的人,更容易给别人增添麻烦,因为他不明白成人世界的逻辑,不遵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那个跟小伙伴们共舔一根冰棒的孩子,从孩童跨入成人,最关键的成长是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除了热情之外,还应该有些许冷漠;除了关怀与帮助之外,还应该在必要时保持距离;除了真话之外,还有客气话。这一切,他都不懂,他在这个世界上横冲直撞,摔得头破血流让人心疼,然而除了远离,我竟然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既可以与他保持友谊,又不必担心他给我带来麻烦。
我们慢慢疏远,然后,轮到我时常对别人说,他是个好人,但他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