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发布

15.1%受访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本报记者 桂杰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19日   04 版)

    6月18日,“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在京发布了《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2014年10月至12月,该中心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6个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地区、性别、学习、生活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影响。此次调查发放问卷2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131份。

    白皮书指出,在1054名留守儿童中,有11.1%的学生与父母每月见面3~4次,32.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5次以上,11.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3~4次,29.4%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1~2次,15.1%的学生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按照留守儿童总数6100万测算,全国约有1793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约有921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调查结论与普遍认为的留守儿童至少在春节能见到爸妈的印象完全不同。同时,根据调查,如果保证不了每3个月见一次,孩子对于现在生存状况的焦虑及‘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说,而只要保持每周跟孩子一到两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会有明显下降。

    在“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女性儿童比男性儿童多出约5个百分点,并且不存在地区差异,即在4个不同地区的该类留守儿童中,都是女性儿童多于男性儿童。这说明,在女性儿童的家庭中,母亲外出的可能性较高。一个解释是,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习俗。在母亲所生孩子为女性的情况下,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及其他各方面的压力,并导致其外出打工,甚至与孩子的父亲离婚而离开家庭的情况。

    调查显示,母亲外出对留守儿童情绪影响更明显。

    在“迷茫指数”和“烦乱指数”两个消极情绪变量上,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母都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这反映出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对儿童烦乱度、迷茫度的影响更大。据分析,一方面因为是母亲在为小学阶段儿童提供稳定可靠的生存条件、增进对未来的信心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母亲外出往往伴随着父母离异,而这一事实对儿童的生存条件和未来希望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其烦乱度和迷茫度的加剧、愉悦度的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内与父母没有联系的儿童其烦乱度小于见面次数在每月3~4次、每年3~4次、每年1~2次3种情况。这说明,长期与父母不联系使得儿童的情绪状态受父母的影响减弱,但其中所蕴含的亲情缺失可能更为深刻,而且是难以弥补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子女被称为“流动儿童”,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的数量都非常大。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国17岁以下流动儿童为3581万,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两个群体总数约1亿人。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指出,目前应该倡导和呼吁制定专门的针对儿童权益保障的《中国儿童福利法》,并在法律中清晰政府对儿童保护的责任落实和追究。

    在杨东平看来,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家庭、乡村、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各界共同参与,大家都对留守儿童负有责任。他还指出:“留守儿童因为骨肉分离,缺乏监护人,丧失了有效教育的前提。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送温暖、打爱心电话之类,但都难以填补父母和家庭教育的空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首先要使孩子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体育和医疗非要靠医保“牵手”吗
15.1%受访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