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个性暴躁冲动和后天教养失当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少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暴戾倾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引发的教师受辱挨打事件时有耳闻。前不久发生的福建省凤城中学一名初一男生小志无故殴打两位老师,导致百名老师联名要求道歉的事件便是典型。
由于小志未满14岁,虽然表现极其恶劣,学校也只能给予小志记过处分,记入个人学籍档案。同样,警方受案后也不能对其进行治安处罚或将其送到少管所进行教育,只能责成小志的监护人对其进行加强管教。
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惩处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舆论纷纷呼吁要切实建立应对暴戾学生的机制,认为通过立法手段建立学校教育惩戒制度才是治根之策。
客观地说,提议虽好,但实施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教育惩戒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毕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在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必要寻求权宜的应对之计。笔者以为,“敬而远之”或许是当下应对暴戾学生的首选之策。
“敬”是因为他们毕竟是未成年的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而老师毕竟是担负教导重任的成年人,无论如何不能与学生一般见识,必须给他们最起码的尊重。“远”则是指发生事端时尽量客观冷静,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万不可发生直接冲突。
在笔者的从教经历中,一位叫小汤的学生就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由于自小父母离异,小汤被判给父亲,家教极度缺失,看上去眉清目秀,实则极易躁动:高二分班之后的第一天就因为寝管员将迟到的他截留在宿舍大门口而操起了扫帚;从走廊到教室门口,一路踢着易拉罐,看见我在教室内站着之后,他愣了一下,还是故意把易拉罐踢进了教室……
毫不夸张地说,看着小汤的行为,我真是怒火中烧,恨不得冲上去教训一番。但是,我知道一旦冲上去,最好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被学生打了固然是自取其辱,即便打赢了也有失体统,更何况还可能会引发其他不可预测的事端。因此,无论小汤怎样公然对抗,我都克制自己,待事后再单独交流。
两年里,我倾注了无数心血,虽然并没能使小汤发生质的转变,但也没有发生师生冲突。
“敬而远之”的策略虽然有些无奈甚至无能的成分,但在教育大环境未能有效转变的当下,或许真的不失为面对暴戾学生之时有效保护教师的首选之策。
(作者为浙江省衢州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