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0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02日   07 版)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院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办学思路,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明确人才培养类型,科学把握目标定位。学院认真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矛盾的突出表现,及时提出了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教育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目的;着力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了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考试和实验实践大纲以及教学计划;提出了为基础教育、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发展目标。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所需。学院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在调整或整合部分专业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实用性较强、办学质量较好、社会需求较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建立了以文理学科为主体,教师教育学科为特色,应用学科为增长点的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学院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本科专业布局结构。同时,将探索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教师中的学科带头人、优秀人才和校友中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逐步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学院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共享山西师范大学图书、仪器、实验、学科专业、学术成果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特别是依托山西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现有的71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124人,占总人数的17%,具有高级职称的260人,占总人数的36.6%。其中: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并有20余人分别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学院在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完善对实践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人才合作新机制,将逐步聘请知名人士、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者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以及专题讲座授课或指导教师,着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2014年4月,学院曾举办历届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邀请成功人士回母校分场次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交流活动。

    逐步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从制度建设入手,修订和完善了有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系列规章制度及质量检测体系,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列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采取组织听课、经常检查、评教评学、综合考察、质量跟踪等方式方法进行质量检测、过程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发后,学院及时讨论、反复酝酿,将围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弹性学制、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表彰创新创业优秀学生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等方面的内容认真研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学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改革和实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体验空间,着力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推进“质量工程”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及落地转化。近年来,有“无机化学实验可视化建设与创新”等18项教改项目和“金属纳米粒子参与的化学发光及其应用研究”等2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省级立项。2014年3月启动院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以来,已有31项教改项目和1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院级立项资助。学院自主研发的网络教学,已经有文学、艺术、人文、自然四大类12门课程可选取“985工程”“211工程”等学校的优秀教师授课视频供学生学习。从2014年开始,学院在专任教师中开展“写好一份教案、做好一个PPT、上好一堂公开课、发表一篇文章”为主题的“四个一”工程活动,以此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之目的。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学院把实践、实验、创新创业教学延伸到校外,写进教学计划,纳入学分管理和学位授予条例,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了通识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加强了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创业实验室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在天津滨海新区、青岛海洋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多个地点建立了60余处稳定的实践教育、创业示范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与省内多所中学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学生实践合作协议,并按照培养计划和要求组织学生实地实习、实训。从2010年开始,依托省培和国培“顶岗实习与换岗培训”项目,在师范类专业推行了“3.5+0.5”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三年半在校学习,大四半年“顶岗支教”,至目前已经有3100余人完成了省内许多市县的“顶岗支教”实习任务。2011年,探索建立并完善与海外知名学府的学习交流机制,曾选拔优秀实习生赴日本进行了实习考察。2012年与韩国国立木浦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学生通过“3+1”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在该校交流学习。2015年和美国宾州滑石大学签署了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将有学生去该校考察实习。

    探索毕业论文改革,注重考察实践效果。学院将社会实践、技术开发、科技活动列为毕业考察的重要内容,强化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力求使毕业生在选题、文献利用及综述、开题报告、实验与调查、数据分析与处理、中期汇报、论文撰写、论文答辩8个环节得到训练。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和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内容相关联,学生须先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并根据其作品的创作思路和灵感,阐明作品的设计理念,论述作品的主体和内涵,才能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将自行拍摄的短片作为毕业设计,音乐学、舞蹈学专业毕业生将毕业汇报演出作为毕业设计。这种基于设计作品而进行的创新性论文写作模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转化应用,而且从根源上杜绝了以往论文写作中的“假、大、空”现象。目前,这项改革已经从最初的美术专业扩大到广播电视编导、音乐学、舞蹈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和学前教育专业。

    搭建素质拓展平台,促进人人成功成才。学院坚持把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实践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鼓励设立多元化的学生社团,组织和指导开展各种活动,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素质拓展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体现价值的机会。校园内月月有活动安排,周周有创新内容:演讲比赛、才艺表演、技能展示、科技创新、创意设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公益服务等活动丰富多彩,别具特色,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为学生们提供了成才成功的机会。特别是每年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月、未来教师素质大赛、综合文体赛事,规模大,质量高,展示了风采,鼓舞了志气,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同时,想方设法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和服务,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创业就业信息和创业项目,开展专题讲座、创业测评、创业模拟、咨询帮扶等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创业就业的信心、决心和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创新创业教育硕果累累

    学院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各类大赛成绩优异。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大赛均获得好成绩,仅在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累计荣获一等奖38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80项。2014至2015学年,喜讯不断,捷报频传:外语系李文静、历史系张盈等31名同学分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外语系郝艳红等19名同学分获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物理系郑丽红等3名同学分获全国第六届“立思杯”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数学技能展评一等奖和三等奖;化学系王锐英等4名同学分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大赛写作和演讲两个单项比赛的二、三等奖;美术系郭晓旗和侯晓峰同学获国际少儿书画作文大赛组织委员会、世界儿童画展览(中国)组织委员会“组织辅导金奖”;教育系景潇颖获中国文艺盛典全国优秀艺术人才选拔活动青年组器乐类钢琴项目银奖;音乐系商艺璇获“花乐之韵”第四届国际二胡大赛铜奖;传媒系侯明玮同学在第十一届中国中小学影视节目评选“校园专题”和“微电影”两项竞赛中分别获得金奖、铜奖。

    专业知识得到强化,综合考研率连年攀升。学院近年来综合考研率均保持在20%以上,许多优秀学子分别跨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985工程”名校。部分学生研究生毕业后继续选择深造,不少学生又成为“985工程”或“211工程”名校的博士生。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毕业生受到社会青睐。学院的考研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成绩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办学13年来已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1.4万余人。教师、博士、公务员、名企管理、技术骨干以及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等优秀毕业生遍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特别是毕业生的道德素养、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目前,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6个系、34个专业、在校生1.07万余人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主编的《挑大学选专业——201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独立学院版)》中,学院的综合实力继2014年之后又一次位列山西省8所独立学院第二。

    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创业就业,其办学措施和经验被多家媒体多次报道。

    (薛建红)

留守儿童酿悲剧 74.0%受访者归因父母无法经常回家
卫计委2015报告:留守儿童中两岁孩子占44.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