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案例

心理剧:如何有效帮助青年驱赶心魔

本报记者 章正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14日   07 版)

    在很多人的眼中,心理出现问题,只要忍一忍就过去了。

    王尔东是苏州大学的一名老师,他另外的身份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最近,他接到几个刚结婚的年轻人的求助电话,内容大致相似:家里的亲人平时对别人都特别和善,可是一回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待家人的态度不好,甚至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发火,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困惑。

    在王尔东看来,这样的现象很普遍。有的人被称为“老好人”,在外面的人缘也不错,可是回家之后心情就不爽了。王尔东分析说,其实这有积极的一面,通过情绪释放,他们的内心反而平衡了,不容易出现过激的行为。

    升学、工作、婚恋、住房……现如今,青年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接踵而至,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面对青年的各种“心魔”,王尔东究竟有什么“法宝”能降服?

    帮小伙子赶走心中“暴君式”的父亲

    3年前,当时第四次高考复读的小伙子陈涛(化名)实在憋不住了。他暗暗地告诉自己:“再不找心理咨询师说出自己的问题,我就不是人。”

    内心备受折磨的他,终于下定决心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他在网上找到相关消息,揣上几百元钱,瞒着自己的父亲,从另外一个省份直接乘火车来到了江苏苏州,求助于王尔东。

    “我每一次都能考上大学,但是我只盯着一所学校,只要我没考上这所学校,我就选择重新复读。”如今,陈涛谈起当年复读的场景,已经丝毫看不出曾经的痛苦。经历过了4次高考复读,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上海某知名高校。

    几年的高考复读生活中,他的内心忍受着不为人知的煎熬。

    “当我第二次复读的时候,就连一向对我要求严格的父亲,都开始劝我别再参加考试。”陈涛说,“我当时也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只要回到家里,我就会锁着门,谁也不想见。当时家人觉得我精神可能出现问题,于是对我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甚至觉得我不上大学也可以。”

    不过,家长此时的减压,来得太晚了。即使家长对他要求不高,他也要考上那所目标大学。为了那所大学,他一直与自己较劲。他的心就像打了一个死结,家长和他自己,都没有办法解开。

    刚接触陈涛的时候,王尔东看到正处在阳光年龄的陈涛看起来弱不禁风,还伴有强迫症倾向。

    王尔东根据陈涛的症状分析认为,他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因在于人格层面出现了问题,需要隔一段时间就做一次治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的改变需要漫长的过程。

    “与陈涛聊天发现,陈涛的父亲非常强势,对他影响非常大。在陈涛小时候,只要不按照父亲的想法做事,他就会受到体罚。所以,他从小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反抗。久而久之,陈涛为了达到父亲的要求,就选择强迫自己服从,这一过程非常痛苦。”王尔东运用心理剧的方式,帮助陈涛重新回到童年场景。这一次“穿越”,王尔东鼓励他换一种方式应对父亲的压力。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两个爸爸,一个是‘好爸爸’,另一个是‘坏爸爸’。‘坏爸爸’已经成为他内心的阴影,第一幕心理剧目标就是把‘坏爸爸’赶出去。”王尔东给陈涛一根海绵包裹的木棒,让陈涛把眼前的一把椅子想象成“坏爸爸”,把住在心里的“坏爸爸”赶走。让王尔东意想不到的是,陈涛疯了似的打那把椅子,打到自己的虎口出血才停止。

    “打‘坏爸爸’的过程相当于把孩子心里的脓包放掉,这是情绪的宣泄的方式。”王尔东解释心理剧治疗的原理,“心理剧有一个好处,可以通过情景扮演找到“坏爸爸”,这是对‘坏爸爸’虚拟的发泄。”

    在做完第一次心理剧之后,陈涛对王尔东说:“一个字,爽!”此时的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同时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虚脱感。

    然而,在王尔东看来,这仅仅是治疗的开始。他说:“压抑情绪释放后,我们还需要帮着他建立自信。在治疗之后,我们会给他至少三个月的空档期。因为,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没有改变,他要重新面对家人、面对新的环境,他需要与社会不断地磨合。这是一个自我改变的过程,需要他自己来完成。”

    此后,陈涛多次接受王尔东的心理剧治疗。目前,陈涛已经能正常地融入生活之中。

    让失子妈妈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身材削瘦、脸色惨白、目光无神、反应木讷,这是王尔东第一次见到王燕(化名)时的印象。

    此时,王燕的精神状态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王燕是苏州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4岁的孩子死于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为此,她一直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之中。有的时候,她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一直重复念叨自己不该让孩子乘车,有段时间她还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当时,王燕的家人也想尽各种“土办法”帮助王燕,在王燕面前从来不提孩子的名字,就连饭后散步,也不敢带她到孩子多的地方,以免刺激这位不堪一击的母亲。万般无奈之下,家人甚至曾采用迷信的方式为她驱邪。当然,这些都是徒劳。

    诚然,对于任何一个母亲而言,这样的打击都是沉重而又残酷的。然而,事情已过去半年多,王燕的情况依旧没有好转,这让王燕的丈夫和母亲感到非常着急。无奈之中,他们辗转求助于王尔东。

    “在做哀伤辅导之前,我必须在她的人格层面进行评估,看一看人格层面是否存在严重的问题。”王尔东说,“这位母亲事发之前的生活非常幸福,因而拥有比较健康的人格,社会支持体系比较完整。我当时第一印象就觉得她有很大的希望恢复好”。

    王尔东在前期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听王燕描述这样的场景:“在一个无人的小镇里,梦到自己的孩子,孩子一个人非常孤单,问我什么时候来接他。”

    在王尔东看来,这是一个梦境,正好可以运用心理剧的方式重构当时的场景。他找到了4名心理咨询师,让王燕挑选其中一人扮演她的孩子,一人扮演她的替身。选完演员之后,他就把舞台交给王燕,让她按照她自己的梦境来布置舞台。

    导演王尔东,加上王燕和4名心理咨询师,一共6个人。按照心理剧的惯例,为了保护王燕的隐私,王尔东没有允许她的亲属来到现场。

    心理剧开始之后,导演带着王燕逐渐进入角色中。王燕突然情绪爆发,她对着“孩子”抱头痛哭,并不断地对“孩子”说“妈妈很想你”。

    运用心理剧的治疗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角色互换。在第一轮情绪宣泄之后,作为母亲的王燕,要将自己的角色互换成自己的孩子。目的是帮助王燕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自己,从而让她捋顺自己的心结。

    接下来,由曾扮演孩子的心理咨询师来扮演“妈妈”,王燕来扮演“孩子”。心理咨询师向王燕所扮演的“孩子”提问,问“妈妈”过得好不好。

    “我一个人非常孤独,非常舍不得妈妈,还想做妈妈的孩子,你要养好自己的身体。”王燕扮演的“孩子”回答道。听到这样的回答,作为导演的王尔东觉得心理剧的治疗对这位母亲产生了作用。

    运用相同的方式,让王燕反复几次交换扮演角色。

    “交换角色之后,王燕就当场顿悟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孩子的意外去世并不是自己造成的。她觉得应该改变自己的状态,当场就对我表示要养好自己的身体。”王尔东说,这一次治疗算是比较成功的治疗。

    前几天,王尔东给王燕的丈夫打电话进行回访。丈夫说王燕恢复得不错,生活基本回归正常的状态。王尔东推测,随着时间推移,这位母亲应该会选择生育下一胎。

    在王尔东看来,仅凭一场心理剧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不是自己有多么神奇,而在于治疗方案的设计是基于对王燕自身的因素的正确分析。

    “王燕所处的原生家庭关系比较好,也就是说人际支持系统是没有问题的。通过心理剧的治疗,她的恢复概率就会非常高。”王尔东说。

为什么简单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没有效果
心理剧背后心理咨询师行业的发展之困
心理剧:如何有效帮助青年驱赶心魔
别让年轻人库存越来越多的焦虑
公益微电影《让爱回家》还原留守学生生存状态
潍坊有了公益青年聚集地
广州共青团青霖计划首创“1+1+1”青年创业帮扶模式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