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7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遴选委独立判断,更重视办案经历和工作能力,不在一线的不能入选,申请者全员面试……

上海:精英法官检察官是怎样选出来的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24日   08 版)

    作为全国司法改革的“排头兵”,司法体制改革一年来,上海司法系统已经通过基于科学遴选的实际行动,回应了法学界此前关于“谁能成为33%精英法官”的疑问。

    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被认为是此次全国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上海改革欲将法官、检察官人数控制在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总人数的33%,其余为司法辅助人员和行政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尽一切努力辅助法官、检察官办案。按照现有的情况,将有一大批“法官”,因不能入选而成为“司法辅助人员”。

    以上海法院系统为例,改革前,上海法院法官比例占人员总数的56%,如果按照“员额制”配比,将有730余名原有“法官”不能继续当“法官”。在上海检察院系统,检察员和助检员共计2884名,占在编干部总数的71%,距离33%的“员额”指标更是差额巨大。谁能进,谁不能进,自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不搞“一刀切”,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过去,在法院、检察院系统,有很多“不办案”的“法官”“检察官”。这些人因行政级别而“自然而然”拥有了“法官职称”,且职称不低:比如,行政副厅级可能是三级高级法官,行政正处级、副处级的资深工作人员则可能是四级高级法官;还有一些法院领导,从其他党政机构等地调来,而他们一进入法院,也就“自然而然”获得一个高级法官职称。

    上述情形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法官级别与行政级别混同、法官专业与行政工作混同等问题,影响办案专业性和效率。很多辛辛苦苦在一线办案的、经验丰富的法官,受制于行政级别、职数的限制,“上不去”。

    按照新一轮司改方案,这些问题都将随着法官、检察官“员额制”的实施迎刃而解。法官就是法官,是在一线办案的专业人员,他们应当具有一条专业条线的晋升渠道,他们的薪水也应从专业性出发进行调整,而非按照行政级别高低来定。

    但此前业内存在一个普遍的担忧是,33%会不会搞“一刀切”,为原本行政级别较高的法官、检察官所“专属”?长期在一线办案的法官究竟有没有、有多大的机会进入“精英法官、检察官”序列?

    对此,上海近期公布的做法,给一线办案法官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不仅有机会入选,而且入选概率还不低。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说,上海法官、检察官最终能否纳入员额,完全以“业务能力”和“实绩考核”为主,绝不搞迁就照顾,因此队伍始终保持整体稳定,未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形。

    遴选委不是“橡皮图章”,更重视办案经历和工作能力

    2014年年底,上海成立了一个名为“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以下简称“遴选委”)的机构,并在今年3月22日完成了上海市首批法官、检察官的遴选工作。

    遴选委共有15名委员,其中7名专门委员由市人大内司委、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公务员局以及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分管领导担任;8名专家委员经市人大和市政府法制机构、市司法机关、各大高校、法学研究机构、律师协会等层层选拔产生,都是资深法学专家,其中教授6名、研究员1名、律师1名,平均年龄56岁。此外,另有一个12人组成的“专家库”。

    成立之初,有悲观者认为,遴选委和专家库可能只能起到一枚“橡皮图章”的作用,它的存在也许只是为了让上海的法官、检察官“看上去”被公平选拔了一下,但实际还是个别人说了算。

    7月23日,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主任沈国明在全国司改推进会上用实际数据回应了上述质疑。

    他透露,首次遴选法官、检察官时,法院提交给遴选委一个按照考试成绩排序的名单,遴选委面试后,将有办案经验但笔试成绩相对靠后的7个人纳入员额,而没有将排序靠前但审判实践经验不够的7人纳入,调整率为9.2%。

    “首次遴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遴选委是‘橡皮图章’的担心。”沈国明说,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在遴选委成立之时,就对各位委员明确要求“你们就是要作独立判断”。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实际上,上海法官、检察官的选拔程序之“复杂”,确保了可以达到的“最大公正性”。

    申请入额者,首先要经过“两院”组织的初选,包括受理个人申请、资格审查、业绩考核、书面考试、审委会面试、民主测评、党组审议、推荐候选人等;其次,是接受遴选委组织的终选,包括确定入额数量和比例、听取“两院”遴选办的工作汇报、审核遴选候选人材料、面试、审议表决等。

    沈国明说,法律专业素养是遴选过程中被排在第一位的,“两院先组织专业考试、业绩考核,确定合格才能参加遴选;遴选委关注考试成绩,但更重视对办案经历、工作能力的考察”。

    据悉,在遴选面试环节,一些一审法官应委员的要求,就被改判的案子专门作了说明。司法作风、职业操守方面有瑕疵的不予入额;案件质量评查中,被发现存在严重差错的,不予入额——这是两条不予入额的“底线”,直指办案能力。

    类似的规定还有,检察官虽在办案部门工作但不直接承担检察办案职责,或者近3年平均办案量较低,或者近5年未从事过检察办案工作等情形,暂不确认入额;法官不在一线办案、办案数量未达到结案数量要求,暂不能入额等。

    “目前,我们不能保证业务能手都能入额,但基本做到了不在一线的不能入员额。”沈国明说。

    入额法官平均年龄下降了3岁

    因为坚持“不走过场”,上海经遴选后的法官、检察官队伍有了明显的改善。

    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高级合伙人商建刚和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江,经遴选成为上海的“新法官”。年薪百万的律师和大学教授的加入,为上海司改增添了一抹别致的亮色。以往,很少有律师和法律研究者能通过公开遴选进入法官队伍。

    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介绍,经过首轮遴选后,上海入额法官平均年龄较此前法官队伍下降了3岁,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比例提高了4.1%,硕士以上学历比例提高了4%,平均从事司法工作18年,法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升。

    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旭介绍,目前,上海检察系统正在开展第二批检察官遴选工作,约76%的检察员和25%的助检员将遴选入额。根据测算,到2019年年底,上海全市检察官将只有1700名(较改革前少了1100余人)左右,平均年龄约45岁,平均司法工作年限19年左右。这些检察官将全部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全日制大学以上学历占75%,硕士博士学历达42%,分别比改革前提高40%和20%。检察官队伍结构和职业素养将发生重大变化。

    所有一切,都有赖于一套科学、合理、公平的遴选机制。

    沈国明透露,上海遴选委此前在申请人要不要面试、是否全员面试、是否实行差额遴选等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而这些分歧,看似争论的是工作量问题,实质却是在寻找遴选委的定位,“事关是否将遴选委做实”。

    最后的方案是,让每一位申请入额者当面作陈述,并回答遴选委成员的提问。“工作量虽然大了些,但对每一个申请人是公平的,而且把遴选工作做实了,避免走过场。”沈国明说,法官、检察官遴选工作未来在上海全市全面推开后,工作量将会是原来的3倍,但遴选委仍然会继续复制此前做法,并把12人专家库全部用上,使得遴选工作者总人数达27人,再把这些人分成3个小组开展工作。

    据悉,上海司改在“做实”遴选之外,还制定了入额法官日常考核机制,破解“一次入额、终身入额”“能进不能出”等难题。所有入额法官将接受“年度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的法官将退出员额。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7月24日 08 版

上海:精英法官检察官是怎样选出来的
日本民意亮黄牌 安倍内阁支持率急挫
福建连城突发特大洪灾
自办抗战胜利博物馆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中华民族抗战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文物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