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8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宜昌老兵

李亚隆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8月04日   08 版)
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办事处焦堤村,92岁的抗战老兵徐自美探访抗战遗址七孔岩日军碉堡。此碉堡于1940年日军占领当阳后修建,不远处即为国军第六战区防地。作为国民革命军第79军194师的一名士兵,徐自美曾在长沙、常德、衡阳等地参加抗战。
曾参加鄂西会战、衡阳保卫战等战役的老兵白传志经常独自沉浸在对战友的思念中。现年88岁的白老与儿子生活在一起。
90岁的龚道荣一抬起右手就想起抗战往事。老人曾在国民革命军第14军94师参加抗战,在衡阳作战右手中致残。
曾在国民革命军第79军194师参加抗战的老兵王启正写得一手好字,退伍以来他种田之余靠写对联补贴家用。
86岁的夏道云一生喜爱穿军装,每天坚持走路。作为国民革命军第66军199师老兵,夏老在常德会战中受伤。
国民革命军新一军30师老兵胡代文现在宜昌市福利院养老,他平日喜爱唱歌和下象棋。抗战期间,正在恩施中学读书的胡代文,主动报名参加了青年军,1944年参加缅甸战役。

    “昔日救亡闯雄关,沙场何惧险与难,短兵相接歼倭寇,甘将热血铸江山!” 91岁的抗战老兵王启正大声念着自己所作的诗。现在湖北宜都老家务农的王老写得一手好字,几十年来他种田之余爱好写对联。

    1943年,19岁的王启正参军编入国民革命军第79军194师,先后参加过鄂西会战、湘西战役,并转战广西、贵州等地。王老的头部、右臂、左腿留下的伤口到现在还会隐隐作痛。

    宜昌地处长江西陵峡口,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为“川鄂咽喉”,兵家必争。抗战初期,华北沦陷,长江流域的上海、南京、武汉接连失守,陪都重庆岌岌可危,宜昌旋即成为陪都门户。1939年至1945年,以宜昌为中心,在近2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中日两军进行了6年之久的拉锯战,以争夺对江汉平原、洞庭湖流域地区和陪都门户的控制权。

    宜昌军民的坚持抗战不仅仅拱卫了陪都重庆,更削弱了当时世界法西斯嚣张气焰。鄂西大捷让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为之振奋。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雷诺尔斯称:“中国军队在鄂西之大捷,足以表现中国军事力量,乃联合国家制胜战略中不可或缺之部分。”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专门到鄂豫边江汉抗日根据地采访,亲眼目睹新四军五师抗击日寇的场景。

    长期处在与日军正面作战的宜昌地区,当地百姓参军抗战十分踊跃。作为第五、六、九战区重要兵员的补给地,宜昌如今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还有30余人。这些老兵大多在战场上负过伤,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宜都五眼泉镇响水洞村90岁的老兵龚道荣,右手大拇指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机枪打掉。后来炮弹把他的右肩划开3寸长的口子,龚道荣让卫生员简单包扎后又返回战斗。他忍着巨痛,与两个鬼子拼刺刀,一枪刺中一个鬼子,但右胯却被另一个鬼子刺中,幸好战友及时赶到他才得以脱险。

    这些老兵中近一半人在抗战结束后退伍回乡,有的老兵甚至步行数月才回到村里。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因为有文化、见过世面,在人民公社时期担任队干部。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岁月里,脱下军装的老兵们用勤劳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老兵刘永和为了抚养10个孩子,白天参加队里劳动,半夜起床到10多里外的雾渡河打鱼,十多年如一日,将孩子们拉扯大,大儿子还当上了村支书。长阳县贺家坪七里坪村,抗战老兵姚明锏不仅把5个子女养大,还将小儿子培养成留美的科学家。

    骁勇善战的老兵们保留了中国农民终身劳作的传统。95岁的吴栏远,一辈子不烤火取暖,一辈子不贪睡困觉,虽然身体多处受伤,但至今仍能手起刀落劈柴。在他们归于平静的生活中,有的老人甚至是第一次对外讲述那段抗战的历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8月04日 08 版

宜昌老兵
加多宝15年助学 爱心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