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天忙得跟陀螺似的,豆雨霞的脸上却总挂着笑容:细长的眼睛笑成月牙,眼尾有细细的鱼尾纹,嘴角也有着上扬的弧线。豆雨霞在老人面前永远保持这样的笑容,老人们亲切地叫她“小豆豆”。
1999年,这个仅上了两年半学,从黄河边走出的地道农村女娃,以一套租用的老年公寓和仅有的42张床位起步,创建了爱馨老年公寓。16年后,她的“爱馨”已变为拥有16家直营养老机构、4家加盟养老机构、35家社区居家爱养老服务中心、多个互动养老联盟的基地,养老机构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资产近16亿元,床位两万余张,累计服务失能老人两万余名,健康老人近50万名。
谈及梦想,今年已48岁的豆雨霞一直有个清晰的目标:把“爱馨”编织成一个没有血缘的亲情社会。
为养亲人办起养老院
豆雨霞两岁时就被亲生父母送人,之后在河南省原阳县农村长大。“我是被领养的孩子,养父母很疼我,家里蒸一锅馍,3个高粱面的是我的,红薯面的是他们的。”对于亲生父母,豆雨霞并不怨恨,“不管父母做了什么,都要尽孝,人生什么都可以选择,唯独父母不可以”。
17岁时,豆雨霞得到养父母同意,第一次去东北看望癌症晚期的生母,她喊出了憋在心里太久的“娘”。洗衣、做饭、陪生母说话,在生母身边的每一分一秒她都不敢浪费。
就在她返回河南老家的第3天,豆雨霞收到电报:生母去世了。
豆雨霞结婚后,和丈夫一起到郑州做生意,挣到了“第一桶金”。她想把生父从东北接来,但考虑到养父母,只好在郑州找老年公寓安置生父。
考察一圈,豆雨霞发现郑州仅有的几家老年公寓,且都破败凄凉,“一个人辛苦一辈子,到老时身边没亲人没笑声,孤单死去,人活着,还有啥意思”。
于是,她萌发了自办养老院的念头。她在自家门口租了幢3层小楼办养老院,取名“爱馨”。1999年3月1日,爱馨养老院正式开业。
把老人当亲人
一个小院子,不足一亩,3层小楼,硬件并不算好。但创业之初,豆雨霞就想和别人办得不一样:“像家里一样温暖,又得比在家里养老高兴。”
为了让老人吃好,她一大早和厨师一起去买菜,每天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听别人说席梦思床舒服,就赶快购置;从老家买棉花,给老人做被子。那段时间里,豆雨霞吃住都在老年公寓,她既是老板,又是采购员和护理员,为入住的老人端饭送水、擦屎擦尿。她熟悉掌握着每位入住老人的身体情况、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凡老人过生日,她都订蛋糕准备水果,通知老人子女亲友来公寓为老人庆祝。
忙完这些,这个农村出身的朴实女子,又想着“得把老人的精神需求当成大事办”。
“最早老人少,爱听戏,我就开面包车带老人逛公园听戏,还把戏班子请来给老人唱戏,后来索性招来个管娱乐的院长。”豆雨霞说。慢慢地,全院老人都开始参与活动了。每天下午,只要能行动的老人,都领到院子里,摆上板凳,让他们围成一圈坐着。有的能唱歌,有的能唱京剧,有时候也玩击鼓传花,玩最简单的游戏,只要有互动,老人一样兴高采烈。
豆雨霞要求员工对老人一律称呼“爷爷、奶奶”,并逐渐确立了“家庭式管理,亲情式服务”的养老模式。
护理员工大都卫校毕业,豆雨霞要求他们做到对“失明”老人关怀鼓励,对“耳聋”老人附耳唱歌,对“失语”老人反复口教,对“卧床”老人消灭褥疮,为病故老人穿衣美容,悼念送终。
用心的付出,也让豆雨霞收获了感动。
一次,90多岁的袁梅兰老人叫住豆雨霞,豆雨霞走过来想着老人的腰是不是又酸了,刚准备给她捏腰,谁知老人一把把她揽入怀中。这一刻,30多岁的豆雨霞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我从小没亲娘,养母跟前,我是老大,离她的怀抱也很远。对长辈亲人,心里都是敬,肌肤之亲很少。”
由于豆雨霞只上了两年半小学,不会写企业规程,就有老人家属帮她写,不懂怎样给几十人的员工开会,又有老人家属帮她给员工开会。
编织一个无血缘关系的亲情社会
老人们性情多样,脾气各异,“老小孩”们时常会有淘气之举。面对老人们的各种要求,豆雨霞总是尽量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和需求。
豆雨霞教导员工:“老人永远没有错,即使有错,也要先从我们自身去找原因,而不能去埋怨老人。”这条铁律,成为她养老事业蒸蒸日上的基石。
经过16年的发展,她的“爱馨”已由最初的42张床位发展成现在的养老集团,总资产近16亿元,床位两万余张,成为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服务机构。
随着事业的做大做强,豆雨霞深知学习的重要,她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学历,也去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开阔视野。她感觉,要快速发展,一定要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根据老人的不同特色,豆雨霞在国内率先提出“机构养老为基础、居家养老为依托、互动养老为延伸”的“三位一体”大服务体系,领先完成了养老事业“六大标准”建设,被国内多家机构学习和借鉴。
豆雨霞的成绩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她先后当选郑州市、河南省人大代表,并担任了全国福利标准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豆雨霞说这些并不是她的最终目标,“现在说‘中国梦’‘中原梦’,我也有我的‘爱馨’梦,就是要构建一个无血缘关系的亲情社会”。
张玉甫 本报记者 潘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