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鞍山路派出所有位不太一样的民警:他高大魁梧却心思细腻,他的主业不是去抓捕犯人而是关注青少年成长。他是同事眼中的“心理专家”,是孩子们眼中的“警察爸爸”。
他叫康龙。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康龙温心工作室”在青岛市鞍山路派出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青岛首个以公安为主导,以心理研究和咨询机构为技术支持的工作单位。
3年里,在康龙团队的坚守下,工作室由最初一间几平方米大的社区平房、三四名志愿老师和20多名心理咨询师,如今已成长为拥有8处分设基地、2207名注册志愿者和371名专业化工作人员的成熟的公益组织。
“当初并没有想过今后要把它做多大”,康龙坦言,创办工作室最初只是鞍山路派出所警务创新的一次尝试。
“想要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心理层面的疏导和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理解青少年,把他们的负面情绪通过专业手段转化为正能量,才是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环节。”当时还是一名业余心理学爱好者的康龙,开始将工作室最初的目光放在如何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
对他而言,3年来经历的每一例个案都令他印象深刻,每一个孩子都是重点关注对象。
小华(化名)身上就有许多帮扶对象的影子。15岁的小华就读于某职业学院,一年前在网上认识了异地女孩小红(化名)并很快相恋。没过多久,小红特意从外地来找他,因年龄尚小,小华父母坚决不同意两人在一起,一气之下,小华带着小红离家出走。由于两人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很快陷入窘境。某日,小华头脑一热在网吧盗窃,最终被抓。
因未到法定年龄,小华被免于刑事处分,但这次经历在小华内心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经过和小华长达半年时间的相处谈心,康龙了解到小华父母双方都常年经商在外,对孩子疏于倾听和关注,导致亲子双方慢慢在心理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矛盾激化。
康龙坚信“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经过一段时间心理辅导以及帮扶活动的参与,小华不仅慢慢走出了阴影,心理小组活动中表现出的表达欲、亲和力、领导力更是让父母和工作人员感到欣慰。
3年来,康龙和他的团队已受理各类心理求助两万余起,采用“温心咨询法”服务并建档个案609例,当初的心理爱好者渐渐成为大家眼里的“心理专家”。
康龙坦言,他一直希望把“康龙温心工作室”项目打造成一个服务不被中断的体系。
在他看来,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和行为纠正是一项范围广、难度大、周期长的工作:“它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也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
因此,康龙借鉴美国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体系关于“大社区”的理念和做法,通过研究试点提出了“1+2温心咨询法”:即1名主咨询师(针对青少年个体),1名家长咨询师(针对家庭治疗),1名辅助咨询师(针对朋辈督导和其他背景调查),由此,3名“温心咨询师”共同服务一个个案。
相比于今天的声名远播,康龙和他的心理工作室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志愿者身份尴尬,社会公众接受缓慢——所有这些导致他们最初开展工作时进度缓慢,一个个案甚至要经过数年才能解决。
项目之初,并非所有人都看好他的团队,甚至曾有“不务正业”的声音。
“虽然项目是公益性的,工作成绩也不错,但往往被评价为‘做好事’,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康龙坦言,无私奉献的背后同样背负着许多压力。
即便如此,康龙从未满足。他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不断地和团队一起面向广大校园和社区发起各类心理沙龙、讲座、活动,不断地充实自我和丰富团队,慢慢地融进公众,取得信任。目前,康龙的“温心计划”已获得市北公安分局的认可,并已在全区层面推开。
生活中的康龙无疑是个好父亲。翻看康龙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十足的“炫孩一族”,儿子成长的一点一滴他都会留心去记录。他把儿子戏称为“小白鼠”,常会把和儿子相处中获得的感悟,“嫁接”到“温心计划”的实践中。
从“自娱自乐”做好事到如今把社会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点相结合进行公益创业,39岁的康龙一直在和青少年一起成长。一路走来,他并未打算就此止步:“不能说已经达到了目的,只能说发现了更大的意义。”
一个更大的梦想在他心中酝酿:计划用4~5年时间,打造专业性枢纽型公益组织的典范,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为全国4亿多名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