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前几天刊发的一则报道在教育圈引起不小的震动:甘肃会宁去年底启动了一次警察招考,新招的189名警察中171人来自教师队伍。九成新人出自同一个行业,这个事实至少说明:在此地,这个行业缺少竞争力。
甘肃会宁是西部贫困县的典型代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干旱少雨,生存环境恶劣。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人说在西部农村,“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但在硬件改善之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仍然面临着教师“教不好”“留不住”的困境。
会宁的这次警察招考,就把这些教育困境活生生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庭苦供”曾是会宁教育总结出的“三大法宝”,听起来甚是“悲壮”,但贫困地区的教育不能总依靠坚守者的奉献和牺牲,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的教师有了多元选择,不可能心甘情愿继续“苦”下去。
在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中,基层教师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绝不仅仅体现在工资收入上,还体现在职业生涯有无向上流动的通道、是否拥有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以及职业的荣誉和尊严上,只有这些沟壑都填平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留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