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还没准备好,一位焦虑的母亲就找上门来:“你是心理医生吗?能不能看看我儿子?”童永胜立刻迎了过去,“孩子怎么了?我陪您去看看。”
童永胜是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医生。这所医院是北京最大的三甲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童永胜接到任务赶赴现场驰援,为需要的人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对此,他并不陌生,之前已有过多次经历。
这位母亲领着童永胜见到了自己的儿子。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爆炸时,他的父亲为保护他而遇难,但孩子还不知道这个噩耗。他浑身发颤,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反复叫喊着“爸爸找不到,爸爸找不到了”。童永胜知道,这个孩子虽然在肢体上完好无损,但精神上正陷入危机。
“他的状况非常典型,他不仅遭受了爆炸带来的惊吓,而且面临失去父亲的痛苦。双重效应的叠加足以对他年轻的心灵造成创伤。如果不及时给予干预,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童永胜说。
童永胜利用自己的专业技巧,慢慢地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使他感受到爱和关心,从而激发他内心的力量。第二天,这个孩子已不再痛哭,转而变得极为沉默,不愿与人说话。再后来,他渐渐接受了现实,能与人正常交流。丧父之痛虽在,但他已不是完全失控了。
在这个过程中,童永胜和同事还对孩子的母亲进行了心理干预。这位失去丈夫的妇人一样需要关爱。可是,她的情况与孩子又不同。童永胜和同事让她重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如果她不能从悲痛中站起来,那么孩子也不会真正好转。母性是伟大的,最终她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和儿子一同好起来。
尽管人们对灾后心理干预还不太熟悉,甚至有些人对此还存在误解,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事实上,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后,精神科医生已成为医疗队的“标配”。他们的任务是抚平人们心口的“伤”,让心恢复温柔的力量。
童永胜说,当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人们往往会进入“心理危机”状态,出现绝望、麻木和焦虑的情绪,以及头疼头晕、失眠多梦、多汗和行为障碍等症状。
“在危机状态,很小的刺激就会产生很大的反应。比如,一个凳子倒了,正常人看一眼,觉得只是凳子倒了,就过去了;可患者也许会一下子失控、尖叫、恐慌等,甚至唤起其心中纠结的画面。这种状态持续的话,对内可能诱发抑郁乃至自杀倾向,对外则可能出现暴力反应。”童永胜说。
这也有生物学的解释:神经内分泌轴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应激情况下活性增高,从而导致皮质醇等物质水平增高,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部位发生结构损害,最典型的是海马、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的损害,主要表现为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的萎缩。
当然,在灾难发生时状况会更糟。童永胜说,灾难会造成大量人群的心理危机,而这些个体危机可能“交叉传染”,导致群体心理的负面效应,这就更加危险。因此,尽管心理治疗真正成为一个学科、建立行业规范只有几十年,在我国兴起甚至更晚些,但是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越来越重视灾后心理干预。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可,心理干预和身体治疗一样重要。也许它的作用不那么外显,但是在使人们摆脱阴影、重新步入生活正轨上绝对不是可有可无。
在给伤者的信中,医疗队写道:“我们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请您了解:您不是孤立无援的、脆弱的或是失常的人,您的反应是人们通常对灾难的正常反应。”
在给遇难救援者家属的信中,医疗队写道:“您也许会花时间整理亲人的遗物,睹物思亲。我们建议您书写一部亲人的传记,缅怀亲人的人生历程,学习亲人的生命经验,接受和传承亲人的爱,以此纪念亲人,让亲人永远活在心中。我们亲人的逝去,是因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将这分热爱延续。”
这些信分发到人们手中,默默地温暖着大家。
实际上,在灾难中,不仅那些受伤者和遇难者家属需要心理干预,救援者也需要。比如这次爆炸事故中的消防队员、医生乃至志愿者,他们每见到一位遇难者或者幸存者都可能会感到新的悲伤和空寂,也会由于“人类同情心一点点把心理能量耗竭”。
来自北京安定医院的西英俊医生就接待了一位同行。这位医生家住在爆炸中心点附近,所幸身体没有受到损伤。她仍能坚持上班,她知道灾难救援需要医生。然而,遭遇这种巨大的变故后,对那些血肉模糊伤者的恐惧以及无家可归的慌乱终究摆脱不掉。她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总是沉默。在同事的劝说下,她找到了西英俊。
西英俊耐心倾听她的诉说,给她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了解她内心的困惑,并给予充分的理解,使她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以前不相信心理干预能解决问题的她,现在也开始信任心理专家。第二天下午,她给西英俊打电话,说想带家人来做心理疏导,自己现在也开始面对现实了,正在想下一步生活该怎么办。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治疗师看来,心理治疗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西英俊说,如果说身体上的治疗还有各种设备、工具可以依赖的话,心理治疗的“武器”就只有治疗师和他的心。心理治疗师通过专门的干预与技术实践发展技艺,在实践中共情和同情,从而为那些需要的人带来生机和活力。
心理治疗师自己需要干预吗?童永胜的答案是:“当然了!我们会更自觉地去接受干预。”
本报天津8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