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群里,皮肤黝黑、中等个子的邓学海,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一般毫不起眼。很难有人会相信,这位36岁的青年曾是缉毒界首屈一指的传奇人物,曾先后两次获得一等功、两次获得二等功、四次获得三等功。
1997年,邓学海梦想成真,在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一年后,幸运地被选入军营。
这名农家子弟出生贫寒,12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苦难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特别能吃苦。
入伍第二年,他来到云南边防总队木康边境检查站,这是中国缉毒界成绩最优、水平最高的几面“红旗”之一,贩毒分子都感叹说“过鬼门关易,过木康难”。早在2001年,就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殊荣。
在这个战功显赫的检查站,踌躇满志的邓学海却“出师未捷身先伤”,第一次上岗查车,就被车撞断了胳膊:当晚,他在公路边指挥一辆货车到指定场地接受检查,不料,后面又冲过来一辆车,他被夹在两车之间……
一个月后返回岗位,重伤初愈的他执拗地拒绝了领导让他去后勤班的好意,“来这,就是要查车、就是要缉毒!”
可是,这名时年19岁的“菜鸟小兵”却延续着“霉运”,很多同来的战友都查到了毒品,崭露头角甚至立功受奖,他却连一克毒品也没查到。
是努力不够?是笨?还是运气差?自认为“比谁都能吃苦”的邓学海想不出一个道道。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高标准要求自己,即使再苦再累,也每天坚持把查毒的心得体会写入缉毒日记,“毒品太害人了!一定不能让毒品从我眼皮子底下溜过。”
终于,1999年4月12日,邓学海当兵整一年之际,他查到了1400克海洛因。这个盼了一年的“战果”却让他又隐隐有些失落:“我在查那个毒贩时,他的手不停地抖,他藏毒的手段也不高明, 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斗智斗勇,所以成就感不大。”
他随后很快查获了很多起案件,自信心越来越强,升上了班长,成长为一名有高度责任感和出色业务能力的缉毒战士,等待着与最狡猾的贩毒分子进行高水平的较量。
2000年6月2日14时40分,一场足以记入缉毒史的经典大案没有任何先兆地到来了。
某石油公司的一辆油罐运输车来到检查站,邓学海进行例行检查。
邓学海敬完礼:“师傅,车里拉的什么?”
“工业酒精。”对方回答得很从容。
邓学海接过发货单看了一下,是在边境小城芒市装的工业酒精,“酒精装满了吗?”
“装得满满的。”为了证实自己的话,司机领着他爬上了车的顶部,拧开盖子查看。
“这些货运往哪里?”
“昆明。”
“昆明哪个厂?”
“就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修理厂。”
“具体什么街道什么路?”
“记不清了。”
尽管司机依旧面不改色,但对送达的具体地点都说不清楚,让邓学海感到其中必有隐情。
他心里更大的问号在于:载重10吨的油罐车已经装满,重量却只有7.56吨,车体的容量明显不够,那么,除了酒精,会不会还装了什么呢?
邓学海找来一把锤子,围着车体四周敲打起来,仔细聆听车罐发出的回声。经过反复敲打,他发现油罐前端一米左右处,回应声响有所不同:其他地方回声沉闷,这里回声清脆空洞。
他发现了问题:虽然油罐车已经装满,难道前端有夹层?
邓学海单刀直入:“师傅,你的油罐车有夹层?”
对方非常镇定,看不出任何恐慌:“你简直是开玩笑,怎么会有夹层呢?这玩意儿都是厂家生产的,个人可弄不了。”
邓学海却坚持自己的判断:“我们要检查。”
“我反正没有问题,你们想怎么查就怎么查。”仿佛啥事没有的司机却适时施压:“但这些酒精价值10多万,你们弄出问题来要承担责任。”
此刻,要检查油罐,谈何容易?有人提出用电钻钻开一个小孔查看,可是,装载的是酒精,如果引发爆炸怎么办?
如果将7吨多工业酒精卸下来,上哪里找东西来装?而且,装卸费时费力,一旦发现什么问题也没有,损失谁来承担,负面影响谁来消除?
“不能放过疑点,即使没有问题,进行赔偿也得查。”邓学海及时将自己的判断向站领导进行了汇报,要求开罐检查。经过召开紧急会议,站里支持他的判断。
邓学海等人和司机一道,将油罐车挪到一家工厂,开始抽油罐里的酒精。
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邓学海注意到司机的神情出现了细微的变化,他的话语越来越少,不知什么时候吸起烟来。
司机突然说:“我要上厕所。”转身离去。
邓学海早有预感,立即跟了上去。走出10多米,司机又停了下来说:“我有个习惯,撒尿时旁边有人就撒不出来。请你回避一下好吗?”
此刻,邓学海确认,对方已经露出了“狐狸尾巴”。他一路紧随,没有给对方逃脱的机会,及时将其控制住。
随后,邓学海戴上防毒面具进入罐体,他发现,除了有正常的隔板外,里面还有暗箱。
等他钻开暗箱,眼前的一切让他大吃一惊:里边堆满了精制海洛因,1块、2块、3块……整整430块!
他此次查出265.58千克海洛因,这是木康站查获的首例油罐车改装暗箱藏毒的案件。
15年的缉毒生涯中,邓学海个人发现疑点和线索后直接查获的毒品案件就有130余起,参与和协助战友查获毒品案件150余起,查获走私案件110余起,共查获毒品海洛因756余公斤,冰毒3公斤,鸦片5公斤,罂粟壳50吨,制毒配剂1吨,追缴毒资100多万元。
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见证了这名农家子弟从缉毒界的菜鸟新兵成长为传奇人物的历程。在大风大浪中,他也一步步成长为木康站的站长。
“木康站曾经有过无数辉煌,在‘后荣誉时代’,我们必须保持先锋本色。”在木康工作期间,他认真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木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8年,邓学海还曾成为中国第六支、第八支队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参与海地维和。
在执行警戒任务期间,他在装甲车上待了一个星期,因为没有发动车辆,无法启用空调,他一直待在超过50摄氏度的气温中,除了上厕所,所有的时间都在车上,无法洗澡,衣服上都是厚厚一层盐。
在此期间,他遭遇特大地震,比电影更惊悚的残桓断壁、尸横遍野的场景让他对人生的理解攀升到更高的境界。“见过了那种随处是‘死’的情景,就更能理解‘生’的意义。”他说,只要能自由地活着,就是最幸福的事情,有点困难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2007年,他被公安部、原人事部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2008年5月,邓学海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因执行维和任务成绩突出,2008年8月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
本报记者 田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