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中国将在9月3日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阅兵。眼下,阅兵活动正在紧张的筹备中。
阅兵是古今中外一种传统的军事仪式。阅兵,是军人向祖国的汇报;阅兵,是军威向世界的展示!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项庆典活动能够像大阅兵这样,强烈地振奋民族精神。
阅兵更是综合国力的展示。它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军威,最能积聚军心、民心。因而,阅兵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感荣光、最感振奋、最为神圣的庄严盛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阅兵活动的国家之一。从春秋开始,到秦汉,再到明清,乃至当代中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非常重视阅兵这一活动。明朝历史上,永乐皇帝朱棣就曾经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大阅兵”。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明成祖朱棣用阅兵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胜利日阅兵,既怀念英雄又展示国家武装力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既是对历史的致敬,对英雄的怀念,又肩负着展示国家武装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重任。
新中国成立以后,连续举行了11次国庆阅兵,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巩固新生政权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历来十分重视阅兵。1949年至1959年,中国连续进行了11次国庆阅兵。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在内忧外患不断的环境中,盛大的阅兵仪式鼓舞了全国人民维护和巩固新生政权的信心和勇气。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缘故以及认为阅兵“是形式主义”,阅兵典礼被取消。直到1981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恢复阅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国庆阅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10月1日60华诞,我们共举行了14次国庆大阅兵。
作为开国大典一个重大项目的阅兵仪式,是我军历史上最盛大、最庄严的一次庆典。因此,从毛泽东主席到下面的各级指挥员对此都非常重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亲自审定了《阅兵典礼方案》。这次阅兵,场面非常壮观。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威武雄壮的阵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不仅为新中国的开国盛典献上了一份厚礼,也给世界以震惊。
开国大典阅兵,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至今,我国的国庆阅兵程序和内容没有大的改变,仅在受阅的方队、人员以及武器装备的种类、规模、数量上有所增减和变化。连续10年的阅兵,也令中国国庆阅兵逐步制度化,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些规制被沉淀、固定下来。其中有几次国庆阅兵,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1950年国庆阅兵,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发出了战斗号令!阅兵后19天,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按照预定计划,秘密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开国大典阅兵的第199师,在完成国庆一周年阅兵任务后,迅即开赴朝鲜战场。
1952年国庆阅兵,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护卫着“八一”军旗,引导受阅部队进入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在世界仪仗队的家族中是后起之秀,但其以独特的礼宾形式,赢得了世界各国领导人的赞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是他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个,英国女王对三军仪仗队的评价是“举世无双”!
1953年国庆阅兵引人注目的是率领受阅方队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的,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阅兵总指挥张宗逊上将!这开了将军领队受阅之先河。
1959年10月1日,是国庆10周年纪念日。按照“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规定,国庆1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
此次阅兵规模比以往大,准备工作也比较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审定了阅兵方案。
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城楼的是军事学院方队。他们身着海蓝色陆军校官礼服,佩戴金黄色肩章,翻领上绣着彩色图案,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检阅台。在这支校官队伍的前面,走着两位身材颀长的英俊将军,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战士吴华夺少将和胡定千少将。临近观礼台时,两位将军抬臂、敬礼,收腹、踢腿,显示出军人特有的风采。阅兵场上轰动了,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两位将军身上。中外摄影记者蜂拥而上,镜头对准他俩拍个不停。很快,两位将军带领受阅部队受阅的精彩镜头,刊登在英、美、意、日等国的报刊上。
国庆10周年阅兵,标志着中国军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军队已从单一兵种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
国庆10周年阅兵,是林彪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进行国庆阅兵。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毛泽东的最后一次阅兵。
阅兵是对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个有力推动
1960年~1983年的24年间,国庆大阅兵一度停止。1984年国庆35周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再度阅兵,大阅兵得以重新恢复。重新恢复后的大阅兵,不再是每年都举行,而是适逢重大庆典活动时才举行。1999年国庆50周年,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检阅部队。2009年国庆60周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再度检阅三军。1984年、1999年和2009年,都是一些值得纪念和隆重庆祝的重要年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是在中国人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由于20多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这次阅兵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早在1981年9月华北演习大阅兵后,根据邓小平的提议,12月,中共中央决定,1984年10月1日举行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要通过国庆35周年阅兵活动,振奋民族精神,鼓舞爱国热情,检阅现代化建设成就,增长现代化建设志气。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阅兵,也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受阅武器装备共28种,全部是中国自行研制,其中19种是新装备,而战略导弹部队也是首次向世界亮相。同时,在受阅部队中也首次出现了女兵。这次阅兵,标志着中国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显示了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中国人民的豪迈心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根据邓小平指示,此次国庆阅兵首长与受阅部队应答词进行了重大改变,由“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正式改为1981年华北大阅兵时的模式:首长高呼:“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官兵齐声应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此次阅兵8个月之后的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大裁军100万人。邓小平下决心要改变解放军“肿、懒、骄、奢、惰”的现状。
199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世纪大阅兵。此次阅兵,是解放军继开国大典接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国庆35周年接受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两次历史性检阅以后,又一次接受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解放军的世纪性大检阅。
这次国庆阅兵创下了阅兵史上诸多之最:新中国历次阅兵中兵种最多的一次;装甲阵容由坦克方队、步战车方队、装甲车方队共100多辆战车组成,是新中国历次阅兵中最大的装甲阵容;战略导弹部队的常规地地导弹、中程地地核导弹、远程地地核导弹等组成的导弹方队,是新中国历次国庆阅兵中第二炮兵导弹亮相最多的一次;25个车辆方队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4大军种的400多台车辆组成,方队数量和车辆数量都创造了新中国历次国庆阅兵之最,充分展现了我军武器装备领域的丰硕成果。
这次国庆阅兵,对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既是一次大检阅,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举行国庆阅兵。这次国庆阅兵,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举行的盛大阅兵,共有14个徒步方队、30个装备方队、12个空中梯队受阅。可以说,这次阅兵参阅要素之全、装备之多、兵种专业之广,都是以往历次阅兵没有的,是对中国特色武装力量精锐之师的一次庄严检阅。
我们为什么要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阅兵,将以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意义为主。未来,中国的胜利日阅兵可能常态化,并在阅兵安排上与国庆阅兵区别开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当下的中国,“祀”与“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但是,当下的中国也面临着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困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各种深层次矛盾频频外显并激化,西方强国加紧对中国的围堵,周边有些国家恣意窃抢、屡开事端。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国歌里的那句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今天,面对“中国梦”的召唤和脚下道路的艰难,我们需要学习古人重视“祀”与“戎”的精神:通过重大的纪念活动,重温过去不平凡的历史,用历史的昭示来统一思想意志,凝聚起执着前行的坚强力量;积极强军备战,建设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威武之师,廓清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雾霾。
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恰好同时具备了“祀”与“戎”的成分。为什么要在今天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因为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主流,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国举行纪念活动和专题阅兵,不仅使中国人民铭记历史,同样也是在向全世界昭告,和平来之不易,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珍视现在。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不是为了羞辱哪个民族,而是为了鞭挞人类公敌法西斯;我们纪念胜利也不是为了留恋胜利,而是为了争取更大的胜利。专题阅兵所表达的,正是一种以武止戈、有备无患,强国兴军、捍卫和平的国家意志和英雄气概。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总是要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断汲取前行的伟力。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