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8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他们说,人生有很多理想,而买房绝不是全部——

我的青春不买房

本报记者 李林 王书画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8月25日   06 版)
郑州,青年租客用自拍杆拍下他们与出租屋的合影。各式各样的出租屋,只是他们的青春驿站。CFP供图

    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27岁的孟凡迪随人流挤出北京站。身后高高耸起的钟楼上,时针还未划过早上7点。3~4月的北京依旧寒冷,但彼时的天空,已经开始有些蒙蒙亮了。

    那是9年前,孟凡迪第一次离开东北小县城,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来“学本事”。在这个拥有“祖国心脏”之称的偌大城市里,年轻人似乎很容易就站在它的地盘上,却不见得能很容易地从它这里,分割出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传统观念里,“有房才有家”。但像时下不少年轻人一样,买房,并不在孟凡迪的字典里。这个年轻人想得更多的是:“北京这么大,我想去闯闯。”

    近年来,一二线城市持续高企的房价,让不少青年“望房兴叹”。与此同时,也有一批年轻人成为“自愿不买房”一族。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他们中有人笃信生活除了房子,还有“诗和远方”;有人把买房的钱拿来创业,以换取“更理想的未来”;有的人则不愿用掉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换取一套房,“年轻的日子这么短,我不想人生只有一种可能性”。

    2014年12月24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房价、食品药品安全、物价、失业、贫富分化是中国排在前五位的主要社会问题。其中,蓝皮书调查显示,面对排在首位的 “房价”问题,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这个群体还包括了部分“80后”甚至“70后”。

    不买房的青春,什么样?

    梦想从“出租屋”起步

    1998年,孟凡迪考上长春的一所专科学校读药学。但后来,这个此前甚少接触电脑的小伙子,却对动漫设计着了迷。2000年前后,电脑还不是很普及,孟凡迪常常跟着一帮同学去泡网吧。那些通宵只要10块钱的夜晚,激发了他对动漫设计的原始热情。

    “国内动漫行业的标杆性人物,都在北上广,最新最好的技术也都是先从这些地方开始的。”对于北京,孟凡迪一直充满向往。

    然而,这个想法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就你一个人,谁也不认识,跑那么远去干吗?”拗不过父母,大学毕业后,孟凡迪在长春找了份广告公司的工作。两年后,辞职自己创业。后来,还交了一个当公务员的女朋友。

    如果不出意外,孟凡迪的人生轨迹可能就是——在长春买房、结婚、生子。然而5年来,那个压在心底的梦始终未灭,时不时跳出来“挑逗”他一下。

    “我还是比较向往大城市的。”最终,孟凡迪决定离开。联系好培训学校,告别了父母和女友,已经“奔三”的他踏上火车。过去的一切归零,那张粉红色巴掌大的火车票,承载着所有重新起步的憧憬。

    然而在北京,迎接他的,是一个挤了10个人的群租屋。

    那是一间三室没有厅的民宅,几张床横七竖八地摆开,其他设施则一应简陋。“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孟凡迪说。

    他和另外3个人住进了其中一间,每个月缴纳300元床位费。“当然不能跟在长春的时候比。”来之前,孟凡迪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肯定是要吃些苦的,但只要能学到东西,也值了。”

    于是,在这个出租屋里,孟凡迪的梦想开始落地。也是在这里,记录了他初到北京时的全部故事,和他渐行渐远的爱情。

    “像是一块干涸的海绵遇到了水。”孟这样形容北京带给他的一切。培训学校讲授的内容、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都深深吸引着他不断去汲取。“那股认真劲儿,一点都不像是一个已经脱离了校园5年的人。”现在回想起来,孟凡迪还常常被那时“拼命的自己”所打动。

    然而同样被吸干的,还有他过去几年的积蓄。一年下来,学费加上日常开销,已经花去了快10万——那笔钱,本来可以用作长春买房的部分首付。2006年年底,孟凡迪结束学习,此时的他,几乎身无分文。

    幸运的是,因为成绩优异,培训学校所属的设计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在当时,这个公司已经是业内知名企业。然而,在长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女朋友,却不愿来北京发展。这段感情彻底画上了句号。

    “后悔吗?”面对这样的提问,他说,新工作没有留给他太多时间难过。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孟凡迪所有的时间,瞬间被各种项目填满。

    尽管已经从培训学校的学员变为公司职员,但孟凡迪没有离开那个出租屋。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不足以让他在北京扎根,哪怕这个根,可能只是换一个稍大一点的房间。

    “如果买了房,有了贷款压力,很多机会可能就不敢去抓了”

    和孟凡迪一样,高阳的梦想也始于出租屋。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素净的白衬衣,金属边框的眼镜,消瘦的身影,处处透露着斯文。如果不问,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习惯背着双肩包还略显稚嫩的小伙子,已经是一家公司的小老板。

    但就在3年前,他还在为自己租不起房子而发愁。

    今年26岁的高阳是北京本地人,跟许多来京闯荡的外地人相比,他的奋斗里似乎少了一丝“漂”的酸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吃的苦比别人少。

    高阳家里的条件不太好,爸爸是普通工人,妈妈没有工作,到高阳上大学时,除了学费,平时的生活费用都要靠自己打工赚。

    为此,他卖过报纸、发过传单,还在麦当劳、肯德基里打过工,甚至去垃圾堆里捡过瓶子。那时候,发传单一天能赚60元,卖瓶子只有20~30元。“经常是吃上几天饭,钱就花光了。”快到大学毕业时,高阳净攒了近6000元,这几乎是他从牙缝里抠出来的。

    这全部的积蓄,高阳先是拿出3500元去学了车。为了面试不至于太寒酸,他又用剩下的钱,去买了一身好一点的行头。“辛苦攒了4年的钱,就这样立马归了零,到最后,连租房子的钱都没剩下。”

    “我是最后一个离校的。”高阳看着同学一个接一个搬走,而自己就这么在学校赖着,一直挨到不得不走的那一天,“为的就是多省几天房租”。 

    2012年高阳大学毕业,去了一家咨询公司。第一个“家”,是一个要和12个人分享的空间,人最多的一间屋子,挤了6个。

    刚开始,高阳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000元,干得好会有提成。但半年后,高阳的月收入就能达到两三万元了。这是他用天天加班换来的。“最夸张的时候,是2013年春天,连续1个多月。”高阳回忆,他没有回过家,吃住全在公司,每天凌晨3点多睡,6点多起。“到后来,走出公司门时,感觉天气都变暖和了,像是换了个季节”。

    “没办法,得吃饭啊。”高阳说,没有原始的资本积累,就只能靠自己拼,他不相信自己会永远生活在社会底层。

    那时,工资涨了,高阳却没有换个更舒适房子。“那时候的要求很简单,有网络,有个能睡觉的地方放下一床被子,就足够了。”直到工作了一年多后,高阳才和一个朋友找了套两居室的房子,告别了那个700元的隔断间。

    “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活法,没有吃不了的苦。”一年多,高阳攒下了20多万元,也攒下了不少经验。他深刻地体会到,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如今有了钱,高阳也没打算买房子。“也考虑过要不要买套房,哪怕是租出去,毕竟也算是个‘长期饭票’。”但后来,高阳放弃了,因为在他心里,又埋下了一个想创业的梦。“给别人干,永远做不成事,只能是同一个工作。”这个小伙子向往自由,向往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今年2月,高阳迈出了这一步。他的公司主要业务是配合一些孵化器、园区,给企业做政策梳理。马上,他还要推出一个线上平台。而公司的启动资金,就是他本来的“买房款”。

    公司运转还不到半年,但高阳却有很多远大设想,他也允许自己失败:“我总觉得,趁年轻就应该多学习,包括创业,也是学习,至于房子,以后再说呗。”

    谈了两年的女朋友想买房,想有个稳定的家,这多少让高阳有点动摇。但他还是希望,自己不买房的生活方式,至少延续几年。“现在正是需要我全力去拼的时候,如果买了房,有了贷款压力,很多机会可能就不敢去抓了”。

    “不想老了回忆起来,发现‘一生都围着一套房子打转’”

    去年6月,24岁的山东男孩刘永从湖北一所高校新闻系本科毕业。毕业之前,他已经拿到了北京一家媒体的工作邀约。

    在这名新晋“北漂”的设想中,他要在未来几年内“读书、旅游、运动、逛北京、多储蓄”,但和一年前刚到北京时一样,他清晰地确定,这些计划中,没有买房。

    这其中,当然有无奈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来自某种“不妥协”。

    刘永的单位不能帮他解决北京户口。按照政策,和很多入京工作的外地年轻人一样,他想凭自己的力量在北京买房,至少要再奋斗五年。而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更为严峻和现实。

    目前,刘永每月工资7000元左右,已经不低。但在北京,这个工资无法让他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除非“生活质量变得很低很低”。现在,他和同学一起在北四环合租一套两居室,房租每月要摊2000多元;业余时间里,刘永经常和朋友出去聚餐、看展览,一个月的生活花销也要两三千元。

    他曾忍不住向中介打听过租住地附近的房价,二手房均价都在4万元/平米左右。刘永算了一下,就算只买一套50平米以下的二手一居室,也要将近200万元。按首付50万元、还贷期15年计算,月供大约在7000元。“以我现在的工资水平,付完月供就‘月光’了,甚至可能还要‘月负’”。

    刘永也曾考虑过在房价较低的郊区买房,但思量再三,也放弃了。“如果真的到燕郊、香河那些地方去住,生活会少了很多乐趣”。

    不想“仅为买房而大大牺牲生活质量”,刘永的想法在年轻人中并不少见。比刘永早几年毕业、专业读法律的林磊,美国留学归来后,已在香港知名律师事务所工作了三年,月入数万,在北京买房“咬咬牙、踮踮脚就能实现”,但他同样对这个选择说“不”。

    林磊是个80后旅行发烧友,从一个四川成都的普通工薪之家,一路考学、打拼上来的他,坚信那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一有假期,他就扛着单反相机,飞往纽约、香港、日本、东南亚“待上三四天”。林磊的女朋友同样从事律师行业,收入不菲,对他不买房的决定“非常支持”。“在我们的价值观里,生活体验是最重要的。我们宁愿租住不同风格的房子、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我们不想老了回忆起来,发现‘一生都围着一套房子打转’。”

    如今,从北京东四环外的高档公寓,到二环边上的LOFT,林磊和女朋友都租住过。虽然每月房租要花掉近万元,但相对他们的收入,“这种体验依然是划算的”。

    当然,林磊也坦承,他们并不是和房子“较劲”,只是不希望年纪轻轻,就过“可能性很低的生活”。“房子一买,你的生活圈就相对固化了。我想,我们即使买房子,至少也会等到生了孩子之后,另外,就是给父母买房子养老”。

    没有房也能有“稳稳的幸福”

    但付楠不敢这么洒脱,因为他的爱情,可能因此要受到考验。

    付楠是90后,虽然年纪不大,已经在北京闯荡了4年。大学一毕业,就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在广告公司做设计。

    如今,他和女朋友两个人在远离北京市区的通州,租了一个20平米大小的独立单间,每个月房租2000元。屋子被他们布置得简单温馨,到了周末,女朋友还会炖一点排骨,犒劳犒劳辛苦了一周的俩人。

    每天上班的路途是曲折的。付楠的公司在西直门,每天,他要先步行15分钟到公交站。上了公交车,坐7站地,才能到达最近的地铁站。之后,还要换乘两次,坐着地铁“轰隆隆”地穿越大半个北京。这样的路程,大约要花费两个小时。如果哪天错过了地铁,打车回家就得上百块,他就干脆睡在公司。

    也因此,这对小情侣打算,“以后买房,哪怕小点、旧点,也不能买这么远的”。

    和女朋友谈了6年,该结婚了。但付楠发现,自己的储蓄加上家里人的支持,只够在六环外付一套小户型的首付。付楠的女朋友不这么想:“没关系啊,买不了就先租房子住呗,我对这些没要求的。”她说,比起房子,她更看重的是两个人的感情。在北京3年,她觉得两人少了学校里的风花雪月,却多了一份相互扶持。 

    “只要肯努力,这些迟早都会有的,只是时间问题。”这个看着不大的小姑娘相信,“房子不是家,有爱才有家。”

    这一点,过来人孟凡迪深有体会。

    2008年,孟凡迪30岁。为了结婚,他曾买下自己在北京的第一套房。那是一套位于北京西边苹果园60平方米的二手房,首付只要20多万元。但住了一年,孟凡迪就把这个“小窝”卖了。

    由于下水不好,房子经常漏水。一次和妻子出去玩,回来后,一推门,“连床都被淹了,鞋子漂的满客厅都是”。“当时就特别不想住了。”孟凡迪说,但从卖了房之后,北京的房价开始“噌噌”地往上涨。经常是头一天看好的房,第二天就涨了近20万元。

    “感觉太不靠谱了。”那时候,孟凡迪刚辞了第二份工作,和朋友合开公司。一些项目周期长,需要自己先垫付资金。于是,孟凡迪暂时放弃了买房计划,把这些钱全投到公司的项目里。

    “一辈子就为了买套房,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有能力就买,没能力就先不买,没必要为了还房贷把自己挤得特别紧,我不喜欢这样。”

    如今,孟凡迪和妻子已经有了孩子,三个人还是住在出租屋里。孟凡迪说,如果不是孩子将来上学需要,他仍然不打算把买房列入计划。“我还是想先把公司做大。房子,可以再等等”。

    让他欣慰的是,老婆虽然觉得“漂”,却支持他的决定。这让孟凡迪相信,即便没有房子,也能有“稳稳的幸福”。

    这和付楠的女朋友想法极为相似。最近,这个姑娘又喜欢上了煲汤,前不久,她刚从路边卖瓷器的小摊上“淘”到一个砂锅,高兴地抱回了家。“付楠这几天一直加班,都没休息好,趁着周末,又可以给他好好补补了”。

    (文中刘永、林磊、付楠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李林 王书画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8月25日 06 版

我的青春不买房
专家:完善租房市场才能给青年更多可能
线上线下“爱心接力”救助小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