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在办辞职?为什么啊?”有点面熟但叫不上名字的同事惊讶地看着肖逸群,在安静的走廊里声音显得尤其高。
名牌大学毕业、别人眼中“高大上”的工作、北京二环里宽敞明亮的免费房间,这些通通没能拴住1991年出生的南方少年肖逸群。今年8月,在这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城市里,他放弃了所有令人羡慕的“稳定因素”,选择创业。
“我渴望的就是自由,能够拥有选择哪种生活的权利。”肖逸群认真地说出这句话,语速很快,却很清晰。
现在,肖逸群的名片变成了“思享空间”创始人。这是一个线上讲座平台,半年期间迅速聚集22万粉丝、举办超过200场的线上讲座、成立600多个微信群,且仍以每周新建群10~15个的速度增长着。
借力校友汇
在创办思享空间之前,肖逸群带头做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简称“贸大”)校友汇,成为贸大校友最为活跃的线上交流阵地。也正是通过校友汇,他发掘了思享空间的三个合伙人以及校友投资人的第一笔种子基金。
创办初期,肖逸群用心给校友们写信,诚挚地邀请他们加入到他建好的微信群:不断地推送关于贸大的最新消息,为毕业校友提供与母校连接的纽带;努力地与校友沟通,为在校学生提供宝贵的求职经验和资源;主动跟学校官方校友会沟通,赢得信任和生存空间。
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回报,甚至经常贴钱组织校友汇的线下活动,肖逸群很用心地将校友汇作为一份事业在经营,搭进去了无数个夜晚和周末。
半年时间,校友汇的人数从0到2万。
因为相中肖逸群在校友汇积累的人脉资源,一位刚出新书的师姐想找他帮忙在学校组织一场讲座。可临近期末,同学们忙着应对期末考试,学校的教室也借不到,这样的讲座该如何组织?
手机屏幕不断亮起微信群消息的提醒,活跃的贸大校友群几秒钟就刷了几十条信息。“为何不在微信群里做讲座呢?”
为租借讲座场地发愁的肖逸群因为这个想法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做校友汇积累的17个在校生的群,每个群有150人,这2550个人就是这场讲座的精准目标群。
因为正值期末,急于想验证线上讲座可行性的肖逸群在校友汇群里找了两个学术“大牛”,自掏腰包请他们给群里的同学讲讲期末考试的复习策略。
肖逸群只是简单地在17个群里发布了讲座信息,邀请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思享空间的微信群。就这样,思享空间的第一场讲座有了200多个听众。
别人的一次求助,成就了肖逸群现在的事业。传统的线下讲座受地域限制且成本高,特别是讲座内容不好留存,这让肖逸群看到了在线讲座的潜在机遇。此外,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快速学习成长期,对于信息和资源的迫切需求又让他更加看好在线讲座的市场前景。
从第一场讲座的200多人,到现在的22万粉丝,从最单调的文字直播到语音、视频、图片以及红点直播,从针对期末复习策略到求职、考研、留学、创业和旅行,从一个人到60人的团队,他只花了6个月。
如今,经过7次产品改版升级和200多场讲座的积累,思享空间平均每天一场讲座,每场讲座有400~4000人报名,曾创下9000人在19个群同步收听的纪录。如果发生在线下,这将是一个“万人体育场的规模”。
冲出体制
事实上,读中学时,一档创业真人秀的节目就已经激醒了肖逸群的“不安分”细胞。
那时没有如今汹涌的创业浪潮,也没有“创客”这个词,他单纯地羡慕那些有想法且想方设法实现的人,想过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
初三那年,肖逸群看着家里越积越高的杂志书籍,想到一个挣零花钱的办法。他把杂志租给小伙伴,一本一天一毛钱,每天收入两三块。在当时,这笔巨款对于少年肖逸群来说,意义非凡——“第一次通过自己的能力挣钱,而不是问父母要钱”。三个星期后,老师抓到上课偷看课外书的同学,揪出了“做生意”的肖逸群。
读大学后,17岁的肖逸群还没来得及享受脱缰般的自由,自卑就先找上门来。年龄比同学平均小两岁,学习不行、特长没有、社交不会,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参加社团活动,从别人的认可中寻找自信。参与全球社会企业大赛的承办工作,建立多媒体制作中心,开发贸大校园文化纪念品“贸牌”(扑克),他一路折腾。2012年,肖逸群作为贸大“青春榜样”“创业牛人”光荣毕业。
而在毕业后就业还是创业的选择上,肖逸群让所有人惊讶——选择就业。“毕业就创业实际上是非常不公平的。求职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跟最优秀的同龄人竞争,而创业则是跟社会上最优秀的人竞争。失败的可能性太大,试错的成本太高。”
然而,走上“稳定的工作”这条“正轨”没多久,肖逸群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格格不入:工作没有自主权,不需要任何创造性,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增长见识。在单位,他努力收起所有锐气和锋芒,“尽量乖一些,像个正常的国企员工一样”。肖逸群一方面努力营造着工作中“表面的和平”,一边着手校友汇和思享空间的建设。
奔向创业潮
他像高中时等待冲出小城一样,等待着冲出这个压制他个性的体制。直到思享空间拿到了种子基金,发展速度快到需要他全身心投入进来时,他才毅然地递上辞呈。他的突然离开让同事们十分诧异,特别是在这个三年都不曾有人辞职的部门。
边工作边创业的半年里,肖逸群一度压力很大。到公司把活干完了以后就会偷偷干自己的事,逮住空闲就考虑什么时候辞职、校友汇和思享空间怎样去做、有没有市场和未来。
自创业以来,肖逸群整个人处于“苦嗨”的状态中。“所谓苦嗨——身体很苦,精神很high。”经常凌晨两三点睡,第二天早上七点起,到公司开会讨论思享空间一天的运营。办公室也从金融街宽敞明亮的单间搬到了望京SOHO“3Q空间”的一个工位上。朝九晚五的作息被彻底打破,一天24小时,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谈论思享空间,连排解压力的方式都是“和同行或者其他创业者聊聊天”,早上的豆浆油条常常第二天凌晨才能吃到肚子里。
面对刚批下来的辞呈,肖逸群很坦然,父母却很担心——这个还未遇到过任何“挫折”的青年,现在将直接面对“商界生死场”,没有仁慈,只有残酷。天使投资不是随地撒钱,并不会因为年龄小就格外关照谁。
“他就是这样的人,有股无畏的气质,不安于现状,勇于走出舒适区。”曾经带着肖逸群一起做全球社会企业大赛的师兄赵明这样评价他。拼创意、拼能力、拼实力、拼时间、拼资源,在可预见的几年里,“拼”是创业的主题。好在,肖逸群享受这个拼尽全力的过程。比起坚固冰冷的豪华汽车与笔直的柏油马路,这个内敛的南方青年,更爱光着脚在旷野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