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几年来的大面积试点,全面实施改革的时机已成熟。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中国政府网8月27日)
自2013年年初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到现在,已有两年多时间,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这一改革已有现成的丰富经验。而本次改革中的一些亮点,相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育热情、释放教育活力。
其亮点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第一个是,“过分强调论文”标准的改变,是广大教师最希望看到的改革。笔者查阅了数个省份的试点工作方案,看到除正高、高级职称外,其他评审条件基本不强调发表论文,只强调教研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业务能力。也就是说,年轻教师晋升中低级职称将更加容易,不是必须撰写一些“假大空”的论文,这也可能会对中小学教师论文期刊及论文产业形成很大冲击。
第二个亮点是,“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将让学校在评价教师方面有更大权力,教师也将会受到师德、成绩以及其他方面的更多约束。对于业务能力突出、教学成绩较好且容易得到学校认可的教师而言,晋升职称相对会容易一些;但对于业务能力一般、教学成绩一般的老师而言,可能就会面临多一些的阻力。同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所有老师都往城里跑的趋势。
除此之外,职称评审的透明化、专业化以及评聘分离等,也都将进一步实现中小学教育系统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于此次改革而言,仍有一些地方未能满足部分一线老师的期待,这也说明这一改革仍任重而道远。而如何让它更能发挥好激励作用,仍然是当下社会最重要的一道难题。
比如,“改变过分强调论文”的原则,仍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论文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而这样的精神落实到各基层教育局以及各学校,可能会出现打折的情况;又比如,职称决定收入的大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职称高的工资高,即便没有多少工作量,其工资仍然高,职称低的即便工作忙死累死,也还是那点工资;再比如,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在评聘职称时,仍有许多暗箱操作的空间,在制度设计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纰漏。
职称本来应该是职业能力的反映,但现在看来,职称上仍绑架着许许多多的利益,这也使得职称制度可能会成为另外一种不公。因此,全面推进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仍然需要继续深入——如何让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完善,仍然考验着教育和人力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的智慧。而且,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职称制度,都应该进行一些大刀阔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