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06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发展办大教育 均衡办优教育 为民办好教育

——云南省沾益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展之路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06日   04 版)

    沾益县幼儿教育方兴未艾。图为白水镇爱心幼儿园一角

    沾益县的孩子们浸染在优质教育之中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云南省沾益县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把教育置于造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中,真真切切地验证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重要论述。 

    沾益作为革命老区和爨文化的发祥地,县委县政府和教育部门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科学决策、倾情投入,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实现了沾益教育的自我超越。

    “教育民生 均衡发展 普惠人民”演绎涅槃之歌

    沾益县隶属于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珠江的源头。全县国土面积2801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拥有汉、彝、回、苗等19个民族。自“十一五”开始,沾益县紧紧围绕“争当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和建设全省工业十强县”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科教兴县”战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走出了一条“发展办大教育、均衡办优教育、为民办好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端平教育这碗水,从“撒胡椒面”到“集中办学”,沾益教育春色满园。在沾益县的城乡,听到百姓们议论最多的就是教育的发展,它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普惠。当地百姓认为:不论是城里还是乡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丁光辉,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坡乡中心校校长。谈到教育的变迁,他几多感慨。据他讲,自己上小学的时候,用的都是土坯房,课桌也是用木板子搭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现在,各个学校被现代化的高楼所取代,还实现了电子白板和信息化远程教学。目前,全乡有3所中学、20所小学、1所公办幼儿园和4所民办幼儿园,拥有在校中小学生6300余人。近年来,县里通过“校安工程”“双基建设”,使数以千计的学子在优质教育的普惠中幸福地成长。

    威格小学,一所坐落在山坡高处的学校格外亮丽。放眼望去,教学楼上“探索、求知、明理、做人”的校训,“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被彰显的淋漓尽致;就连校园内的绿地也被各种菜园所取代。这种农村教育场景在城里学校是很难看到的,它与城市学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信步在学校的“蔬菜种植基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专有种植区,“白菜园”,一片葱绿、绿如翡翠;“瓜果园”,青瓜铺地、桃李压枝;“豆角园”,繁花点点、果满枝头……看到这些喜人的景象,梅永春校长更是喜上眉梢,他说,这是全县集团化办学的成果,为使孩子学习好、生活好、成长好,学校全部实行营养配餐,每天吃的都是师生们亲手种的蔬菜,绝对称得上绿色食品……

    威格小学地处沾益县的农村,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始建于1972年。学校有4个教学班114名学生。为实现优质教育,这里只保留了1~4年级,还设有附属幼儿园。2005年,学校启动了封停危房改造项目,新建了教学综合楼和教师宿舍楼;2008年加强了附属工程改造,2012年曲靖博浩生物科技公司捐款新建了学生宿舍和食堂;学校又通过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完善了音、体、美、实验教学设备设施,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学校被确定为曲靖市勤工俭学现场会参观点和“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创新教育一条路,从“山高皇帝远”到“源头活水来”,均衡发展走进山乡。怎样实现边远山区的教育均衡?如何为山区教育注源头活水?在距沾益县城82公里的德泽乡后山小学,我们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变迁:它是沾益县最偏僻的山区小学,现有学生113人,学校建筑面积1389平方米,全部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现代化校舍。校园环境、教育设施、育人功能,不比城里的学校逊色。当地百姓讲,现在的学校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如今,县里倾其财力建设美丽的校园,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扩大。目前,后山小学的教学用房达到了569平方米,学生宿舍200平方米,食堂250平方米,教工宿舍250平方米。学校拥有藏书3351册,生均24册,固定资产达119.7万元。可以说,后山小学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田园式的学校。先后荣获“曲靖市文明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和“云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学校”等称号。

    后山小学校长林培贵是曲靖市的劳动模范。用他的切身感受说,自己从事教育多年,但总有一个“怕”字:“就怕学生不成材、更怕家长不满意、还怕坚守不到位!”透过林培贵校长所说的字里行间,其实他所讲的不是一个“怕”字,那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分天职、一个教育人的坚守,更是沾益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向全县父老乡亲作出的庄严承诺! 

    面对殊荣和担当,林培贵校长和全校师生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以主人翁的精神和奉献山区教育的情怀,演绎着一首“教育民生、均衡发展、普惠人民”的涅槃之歌。他们迈着刚毅的步伐,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的目标进发…… 

    ——盘活教育一盘棋,从“单一办学”到“多元发展”,优质教育实现全覆盖。这里是菱角乡赤章小学,也是沾益县最早创建勤工俭学的劳动示范基地,学校于1986年开展勤工俭学,现已发展到41亩示范基地,有梨园23亩、车厘子基地12亩、蔬菜基地11亩,还有金银花4亩、板蓝根13亩和养鸡场。多年来,学校以传授教育教学为主、以勤工俭学基地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教育,通过教会一个、带动一家、辐射一片的方式,发挥了勤工俭学的示范引领作用。

    走进该校,鸟语花香。在一片树林中上百只土鸡啼鸣雀跃,大有金鸡报晓之感。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里面有“鸣园”“梨园”“果园”“禾园”“桃园”“李园”等师生的劳作成果。回头望去,校园广场中央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在几棵高大云杉的簇拥下,展现着这所学校的风采。杨柏才校长讲,学校占地34356平方米,有在校学生含学前班400余人,住宿生170人,专任教师14人。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仅劳作示范基地,每年产洋芋4吨、产梨15吨、小瓜1.5吨、玉米2.5吨、黄豆2.5吨,这些很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水平,更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在教书育人上,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爱育教、科技兴校”的办学理念,办出了“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的乡村学校。先后被确定为“云南省小学劳动课示范点”“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还被列为曲靖市勤工俭学现场会参观点,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看到农村教育的喜人变化,县教育局领导感慨地说,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教育的发展,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打造安全优美的育人环境,为全县的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县里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两亿多元,改善了全县的办学条件;先后投资新建了县西平小学、县幼儿园和县水桥小学,还投入巨资新建了县四中和特殊教育学校望海小学,改扩建了县一中和县三中,使全县的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

    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沾益举全县之力顺利完成了“五四”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又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建成了希望学校21所。自“十一五”以来,全县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了D级危房73840平方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公平教育 情系桑梓 力以为民”谱写发展赞歌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覆盖最广泛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更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落脚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沾益县长期坚持的教育方向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沾益县的教育均衡发展中,有一个令人欣慰的可喜局面:偏远地区校园环境和师资力量一点不比城区的学校差,甚至很多偏僻乡村学校的设施条件远远好于城区学校。而实现这一跨越发展的是县委县政府力主推进的“公平教育”,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和接受优质教育的家庭送去了福祉。 

    ——“教育公平,关键是均衡、核心是育人、目的是发展”。沾益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从加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开始的。“十一五”期间,沾益县就启动了民心工程,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基础设施进行彻底改造,使农村沿用了数十年或上百年的农村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据县教育局的领导讲,近3年来,全县中小学新增校舍58888平方米;小学生均占地面积24.68平方米,中学生均占地面积52.45平方米,一个大整合、大集中、大发展、大跨越的教育蓝图由此绘就。

    沾益县规模较大的乡镇学校——海峰中学,它位于沾益县的大坡乡。学校创建于1970年,原校址在沾益县最大的“海峰湿地”。为保护生态环境,1997年迁址成为“沾益县大坡乡第一中学”,2012年又重新更名为“沾益县海峰中学”。

    在学校举行盛大的感恩教育活动上,上千名学生身着校服,双手端着一盆温水,信步走向自己的父母面前,或蹲、或跪、或双手插入盆中、或紧握父母的双脚,为自己的父母洗上一次脚,以示感恩之情。感受庞大的场面,有的父母潸然泪下、有的紧紧拥抱、也有的泣不成声。

    面对海峰中学的发展,校长陈云柱更是感受颇多。他饱含深情地说:“思之远则行之远,底之厚则收之丰。”海峰中学传承了40多年的办学精神和先进的治校经验,确立了“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教学以素质为本、育人以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办出了“让学生成人、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现代化学校,被云南省授予为“农村中学劳动实践示范学校”“勤工俭学先进示范基地”等称号。用该校教师的话说:“‘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作为海峰人,我们要为沾益的教育执著追求、躬耕不已,更要为学生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奋勇前行……” 

    ——“特色育人,源于本土、孕育思想、植根百姓”。深入挖掘沾益县教育发展的经验,除了把最美的环境、最好的校园交给学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思想不动摇,从思想上启迪人、塑造人、改变人。这也是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所强调的“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用德威小学林菊花校长的话说:“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一种品德就会收获一种思想;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改变一种命运。”这是德威小学全体师生的真实感受。德威小学是大坡乡一所百年老校,昔日的学校早已被现代化、高标准的校舍所取代。2011年学校整合周边6个村委会高年级学生集中办学,实现了办学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全校611名在校生,415人寄宿生,在这所学校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 

    在学校的公示栏中我们看到,这里的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5岁,90%的教师都是本科毕业,就是这支团队开了书法、绘画、乒乓球、绣品等10个兴趣小组;语文教学还形成了“读中有情,情中有感,感中有悟,悟中有动”的教学特色。尤其是学校“爱生、爱岗、爱己”和“育其心、育其德、育其智”的“三爱”“三育”教育,打造出了德威小学响当当的特色品牌。近5年来,教师公开课获奖37人次,论文获奖115篇,学生获奖300余人次;学校被评为“云南省文明单位”,成为大坡乡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多元办学、政府主导、冲破藩篱、勇攀高峰。改变政府办学的单一模式,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为主、非义务教育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是沾益县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又一显著特征。据统计,近年来沾益县投入617万元,为全县村完小配备了DVD播放设备和计算机地面卫星接收站,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广泛应用。2013年全县再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完成了1.2亿元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全县建设计算机教室149间,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907间,300人以上的小学普遍都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全面实现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班班通,使农村学校享有与城区学校同样的信息教育资源。

    以沾益县第四中学为例,它就是按照县委县政府“规划设计一流、学习环境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总体目标,于2006年9月投入使用的全新学校。建设之初,县里就确立了“力争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10年上一个台阶,努力创建省一级示范高级中学”的办学方向。目前沾益四中,现有65个教学班4089名在校生,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真可谓:硕果累累、桃李飞天。一个“公平教育、情系桑梓、力以为民”发展新格局,在沾益县全面形成……

    “守候希望 利在当今 功在千秋”唱响时代凯歌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和追求。而在沾益县各个学校,生活学习在这里的孩子、工作奉献在这里的教师、感受见证沾益教育快速发展的百姓们,作出了这样的回答:美丽的校园、良好的教育、优秀的教师、先进的设施,这就是沾益县为一方百姓和孩子们创造的最大的幸福;它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欢乐……

    ——竞选一位好校长,带动一批好学校。沾益县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自2006年开始就在全县中小学校(园)进行校长公开招聘,实现了校长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许忠发,一名年富力强的小学高级教师,2012年他担任菱角乡水冲小学校长,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乡前茅。现在,学校有7个教学班和1个学前班,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学校。据许校长讲,自2003年县里启动危房改造工程,新建了一栋三层高的教学楼,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体育器材和图书室、美术室、班班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实现了信息化教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 

    在水村小学,迎面是三层高的教学楼,“知识就是力量”赫然醒目。院内有《文化墙》《弟子规》等名言警句。一位外来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娃子在水村上小学,这里的老师像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政府还给予很多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十分感动。用王定香老师的话说,农村教育远比城里教育投入大了许多,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多,父母将孩子交给学校,就等于孩子有了家。作为老师就是孩子的父母,学生病了是老师送去医院,孩子的衣服也由老师给洗,孩子想家了学校还开通了“亲情电话”和“视频热线”,有时就连睡觉都要陪伴左右……

    “让每一分爱如同春天的一粒种子,播撒出美好希望与未来,是水村小学全体师生的不懈追求。”许忠发校长如是说。 

    ——让教师合理流动,为发展注入血液。为解决农村教育后续队伍跟进问题,县里规定:在城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时,教师要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同时鼓励教师流向农村,政府每年对自愿从县直学校(园)到边远、贫困山区任教的教师奖励2000元。政策的驱动确保了年轻化的教育团队向广大的农村一线倾斜。

    薛海春,是沾益县教师队伍中的新生代,2008年他踏入聂子洞小学当了一名普通的老师,他所任五年级科目名列全乡前列。2014年由他执教的《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课,参加云南省优质课评比活动荣获省一等奖,并参加全国优质课评比活动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普通又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四角天空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就是自己矢志不渝的座右铭。”这就是沾益县一名山村小学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待遇更加普惠,令指数更加幸福。为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沾益县全面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在此基础上,全县绩效工资统筹的5%向农村边远山区倾斜,按照地域交通情况将山区学校划分一二三类地区,从而确保了偏僻地方有了稳定的师资队伍。

    “用良知坚守教育,用良心躬耕教育,用执著服务教育,是我从教生涯的坚定信念。”说这番话的是威格小学一名乡村女教师,她叫文玉娟。当年,文老师大学毕业后,便走进了沾益乡村一干就是十几年。2005年她有了小孩后,便将襁褓中的孩子交给了奶奶,一走就是6年多。面对孩子她也很难割舍,但每每走进教室看到那么多的孩子就充满了力量。她说:“面对教师这个职业,既然选择了就要用良知做好一辈子!”这就是一个可爱可敬的山村教师的由衷感言……

    “播种梦想 面向未来 创新鼎承”奏响希望之歌

    全面总结沾益县的教育经验,如果说,沾益教育的均衡发展浇灌了满园春色,那么,“发展办大教育、均衡办优教育、为民办好教育”,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将“贫穷教育”“智贫教育”抛在了身后,向着“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公平教育”“民生教育”疾驰……

    据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全县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并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共补助资金6002.92万元;为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2983.98万元,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46775人,确保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沾益县广大干部职工还积极捐资重教,捐资914万多元,救助中小学特困生44262人次,还救助1210名大中专院校的特困生,使一大批山区儿女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山村校园电视台,走向全国大舞台。菱角乡第二中学是沾益县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却走向了全国。2013年菱角二中创建了“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之声”。只要填入该校校园网站的域名,在全国任何地方便可听到菱角二中传出的最美声音。目前,学校“校园电视台”有4个频道,即1台教苑之窗、2台校园新闻、3台体育频道、4台文艺频道,一个小小的山村学校拉近了与全国教育的距离。

    菱角二中是一所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学校,用幸福来概括这里的学子可谓恰如其分。因为这里不仅有“教学优质、环境优美、校风优良、造就人才”的雄厚实力;也有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体系;还有“名师扬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她叫韩梅,由她所任教班级的化学学科成绩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曾先后两次获得全县教学大赛一等奖和曲靖市技能竞赛一等奖,还代表曲靖市参加了云南省的教学竞赛,是一名农村教育的名师。

    据潘正林校长讲,学校还有一大特色:“永恒的青春”光碟行动。这个活动是从每一名学子三年的学习生活开始,只要新生走进学校,对于学子们发自内心的感言,由学校一一录制下来,变成学生的成长记录。内容包括学校的各种特色活动、学子的出色表现、学习上的优异成绩等等,待学子毕业后,学校以光盘或视频的方式赠送给每一名学子,作为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记述那段“无悔的人生、永恒的青春”。

    ——是雄鹰就要高飞,是骏马就要奔驰。菱角三中位于沾益县卡郎村,该校创办于1992年,作为多民族集聚的农村教育究竟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确立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挖掘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减轻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民负担,使每个学生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年,菱角三中就是在这样的方针引领下,以艰苦创业的精神,从领导到教师身先士卒、筑堤垒坝、围堤造田,还在校园内填挖出了硕大的运动场;就连伫立在校内的孔子塑像及“中国二十四孝”的浮雕,也是由美术老师亲手雕刻。距学校两公里处,是菱角三中的勤工俭学教育示范基地。基地有旱地90亩、鱼塘6亩、林地54亩、蔬菜大棚15亩。学校还有4000亩林地和次生林地,150亩勤工俭学种植和养殖场。全校1000多名学生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全部实现了免费就餐。用学生的话说,如果你想翱翔于蓝天,那就要和雄鹰一起飞翔;如果你想驰骋于大地,那就要和骏马一起奔跑。菱角三中给予我们的就是这种力量……

    ——留守儿童的天堂,梦想在这里起航。在一处山坡下,几栋漂亮的楼房十分亮丽,“卜嘎希望小学”几个红色大字尽收眼底。学校位于沾益县西北部,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含学前班,有在校学生364人,其中留守儿童202人,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学校。

    这里虽然远离城市,但师资力量配比都是一流的。18名教师都是大专以上学历。陈继光校长讲,2014年学校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新建了教学楼、学生食堂,还投入40余万元改造了教师宿舍、学生宿舍,更换课桌130余套,又新建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德育室、理发室、洗澡间、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联系室,使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最大的优化。

    卜嘎希望小学的发展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云南省青年基金会给予资金25万元;长城汽车、沾益南方家私也慷慨支持;昆明中龙除了向学校捐助,每年还给1万元资金作为奖学助学金,用于奖励在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2015年5月,中日韩经济促进会为学校捐赠2200册图书,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个留守儿童的梦想天堂,在各级党委政府阳光雨露的照耀下,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在此,我们坚信:卜嘎希望小学必将扬帆起航,驶向更远的地方……

    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该怎样评述沾益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经验,如果说“大发展、大均衡”描绘了沾益县教育的锦绣蓝图;那么“大整合、大跨越”就催生了沾益县教育均衡发展的累累硕果。如果说“大手笔、大举措”奏响了沾益县“党政重教、普惠人民”的华美乐章;那么“大教育、大创新”就树立起了沾益“发展办大教育、均衡办优教育、为民办好教育”的响亮丰碑。

    再次审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也许,沾益县教育局领导的一番话能够解读沾益教育创新发展的内涵:“作为沾益的教育人创办一两所贵族式的学校不是我们的目的,面对千家万户的孩子,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平等公平的教育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更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和需求。”

    回眸远眺,辉煌鼎承。云南省沾益县鼎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经验,犹如一朵朵奇葩傲然怒放于美丽的七彩云南,又如珠江的源头活水那样奔腾不息、勇往直前,谱写着沾益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歌……

    (宏火 李靖 刘胜 王杰)

发展办大教育 均衡办优教育 为民办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