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线来信

升学率高为何还羞羞答答

王培中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07日   10 版)

    每年高考结束,升学率便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但升学率高的学校对此却非常谨慎,每提及此事,往往先把功课以外所开展的活动,作为“素质教育”铺陈一番,最后才将今年考上多少人、比率多高,轻描淡写说上几句。升学率高,学生高兴,家长满意,社会美誉度高,学校有成就感,为何不能理直气壮说话?原因是生怕戴上“应试教育、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帽子。这种现象令人费解。

    升学率是学校教育成果的展示,也是评价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定位,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若学校高考成绩过差,校长要被问责,甚至影响到岗位的去留。1977年恢复高考,举国欢腾,因为它激活了板结的社会结构,解放了人,为平民子弟打通了向上流动的渠道。百姓说,“这公平,考不上俺没说的。”

    高考为国家选拔了众多人才,改变了千千万万人和家庭的命运。年复一年,那些高升学率学校声誉鹊起,风光无限,前来取经问道者,络绎不绝。一些地方的县、乡政府和村子,还对考取名校的学生进行奖励,以鼓励众多学子勤学上进。升学被百姓誉为“民心工程”。

    然而从上世纪末起,几个享有话语权的教育“理论家”对高升学率学校所取得的业绩非但不予认可,反而给它扣上“应试教育、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帽子加以批评,复经媒体推波助澜,以至于耸动视听,三人成虎。

    几年前,某县县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对中考优秀生在全市的排名和高考本科进线人数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一经传达,各校热情很高,积极回应。孰料却受到高层主管领导的批评。理由:应试教育,单纯追求升学率。主流传媒对升学率的质疑,使高升学率学校头上的光环日渐暗淡,风光不再。广大教师愤然:“欲加之罪!”

    教育是关乎国家发展进步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业。为了不辱使命,不少学校只好悄悄地勤奋耕耘,以免遭受指摘,虽“天下桃李多出其门”,然谈及升学率,却出言谨慎,生怕惹出麻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做好事,居然还要偷偷摸摸?

    恕我愚钝,累年思考竟不能悟出些许道理来。如果一所学校对升学率无目标、无追求、无措施,处于麻木状态,正常吗?对绝大多数农村孩子而言,教育的意义何在呢?现阶段的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仍然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尽管伴随改革进程,大学扩招后不再是精英教育,就业多元了,但考不上好大学的寒门子弟,鉴于政治资源与经济实力处于弱势,其命运不外乎做一个打工仔。当他们读了多年书后,生存能力没有增强、生活环境无多改善时,当选拔仍然是高考的基本属性时,怎么可能让学校、学生、家长忽视升学率呢?

    “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理念,是为了否定高升学率而假想的批评靶子。其核心是:考试就是教育的一切。这是真的吗?“应试教育”的提出,一开始业界就认为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逻辑混乱,是一个伪命题。考试古已有之,现在更普遍。选拔公务员、企业招聘员工、技能培训、甚至去党校短期进修等等,均需考试,唯方法有别耳。考试是一种督促措施,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一种选拔方式,怎么一考试就成“应试教育”了?其实,考试不是一种教育分类,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一种教育内容,而是教育过程中的常规环节。它在学校教育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没参加过考试,是不可想象的。

    一般说来,应试能力越强的考生,综合素质越高。要不,国家何以提出“办好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高升学率与素质教育历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高升学率是素质教育中耀眼的奇葩,是学校业绩展示的重头戏,是《校志》中闪光的书页,是同仁引为自豪的经历,也是各界仰望品评的“风景”。升学率还是中学教育“拼图”中的重要一块。虽然不能说仅升学率高就是办学水平高,但离开了这一块,办学水平更难说清。信誉将在“难说清”中趋于式微。提高升学率又是教师重要的职业责任、教师的荣誉,赖此而升,舍此而降。

    对于一切从关爱学生出发,在不违背教育规律、规则的情况下追求升学率的学校,政府应给予赞许、鼓励,让追求成为名正言顺。高升学率学校谈及此事,何妨言之侃侃,更不必羞羞答答。

    (作者为河南鲁山县第二高中教师)

乡村底层瞧不上“就近入学”
且慢为语文课改“纠偏”
升学率高为何还羞羞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