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维吾尔族妇女佐热古丽是新疆伊犁霍城县兰干乡文化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从20年前第一次接触一台破旧的脚踏缝纫机起,佐热古丽便开始裁剪她的美丽人生。从一个人的裁缝铺到进驻当地的“就业工场”,为5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佐热古丽不仅让她的姐妹们的服装美起来,更让她们的人生美丽起来。
回忆起自己做裁缝的初衷,佐热古丽说:“一个女孩子,手无缚鸡之力,天生就不是种田的料,要谋生该去干什么?即使嫁人,也不能在家缝缝补补一辈子吧,思来想去,也许缝缝补补真的可以当门手艺,于是就学了这个,自己也喜欢。有手艺了,就不会饿肚子!”
为了尽快学到一手裁剪缝纫技术,佐热古丽白天跟随师傅走村串户,晚上找来废旧书报裁裁剪剪、缝缝补补。一晃3年过去,佐热古丽“出师”了。
佐热古丽悟性好,做学徒时又格外用功,经她裁剪缝制出来的衣裤,不仅布料算得精准,而且款式新颖,找她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佐热古丽很快成了小有名气的“裁缝师傅”。
初做裁缝时,佐热古丽只有一台旧式脚踏缝纫机,店面比较小。生意越来越好,凭借一己之力就不够了,服装供应不上,对一些大订单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9年,佐热古丽开始扩大裁缝铺的规模,招收了5名学徒。那段时间,佐热古丽不仅要花时间来裁剪缝制衣服,还要腾出手来指导学徒。很快,5名学徒出师了,和她一起做衣服。
名气大了,找她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2013年,她又雇用了15名裁缝师傅,购买了电动缝纫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如今,在当地村委会等的帮助下,佐热古丽搬到了文化村的“就业工场”里,现在有50多名妇女在她的厂里工作。佐热古丽又增加了25台电动缝纫机。
“就业工场”是当地政府为了给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场地和创业服务,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和扶持更多人成为创业者而建设。“就业工场”主要利用村、社区闲散土地或空置办公场所,吸收和培育有订单的民族刺绣、民族手工艺品,以及针织衣帽、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类投资少、见效快、用工多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产业项目,重点解决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初高中毕业生、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困难青年群体的“就近就地就业”问题。
2014年,霍城县投入援疆资金1000万元,在全县11个乡镇新(改)建36个,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就业工场”,解决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城乡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1000人,带动就业1200人。霍城县重点培育服装纺织、民族刺绣、薰衣草加工等小微产业项目,使“就业工场”成为当地集技能培训、就业带动、企业孵化为一体的新型就业实习培训基地。
以文化村为例,共有514户,1986人,其中维吾尔族占98%,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妇女不愿走出家门到远处务工,致使富余劳动力在家无所事事。鉴于这种情况,霍城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在各乡镇人员密集村队建设“就业工场”,兰干乡是受益乡镇之一。文化村“就业工场”建立于2014年10月,厂房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共投入75万元。
为把企业吸引到“就业工场”并扶持企业发展壮大,霍城县青年就业促进办积极协调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创业指导、技能培训、文化宣传、经营场地、项目洽谈、产品展示等一站式配套服务。
“创业工场”的创业对象在享受减免房租优惠政策的同时,青年就业促进办还帮助他们享受自治区、州、县三级鼓励创业优惠政策和其他扶持政策。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及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企业还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佐热古丽就是在这个政策背景下积极申请入驻文化村“就业工场”的,她手下的工人月工资1000元~3000元,实习生每月能领到300元生活费,主要生产女士大衣、晚礼服、艾迪菜斯服饰。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霍城县两家民族服装店以及乌鲁木齐市小西门批发市场,乌鲁木齐小西门为她们提供长期订单。另外,还有来自阿图什、库尔勒、巩乃斯、博乐等县市的订单。
佐热古丽从事裁缝工作以来收入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每年3万元增长到5万元,去年年收入10多万元,在她家打工的熟练工人的年收入1万元到3万元。
3年来,佐热古丽陆续接收家庭特别困难的3个女孩子到家里,管她们吃住,教他们学技术,待她们跟自己亲女儿一样,给女儿们买什么就给她们买什么,其中一个现在成了熟练工。
今年以来,由于招收学徒较多,佐热古丽大部分时间用在培养新人上,没有时间亲自动手干活儿,也没拿到往年那么多订单,收入比往年减少了许多。她说:“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把学徒培养成才,大家都挣钱了,我就会挣更多的钱,帮助文化村更多的妇女走出贫困,都过上好日子。”
当地“就业工场”的建成,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使群众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提高了家族收入。这种“离家不离乡”的就业方式,受到当地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