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引发舆论热议,大家充满期待。的确,理论上“国培计划”对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应该大有助益。但是,作为被培训的乡村教师,对此又有什么想法呢?
我是县里的一名小学老师,我知道,一些地方无论城乡,中小学教师年年都要参加培训,有些教师甚至某一年内就要参加三四种培训,都是任务,要计课时,要量化,要影响到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的,有时还可能要跟定岗定编挂钩。一句话,只要主管部门通知了,谁不参加都不行。至于培训内容,有几个教师真正有兴趣,有几个教师培训之后感到受益匪浅,又有几个教师培训结束后还能记得培训内容,如果谁愿意做一番调查,恐怕结果会很尴尬。
有些培训只要你坐那里充个数,有些培训只需要你去签个到,有些培训则只需要你把培训教材费掏了就算结业,好不容易遇到有点内涵的培训,却又“太超前”了,不能使学生的成绩分数突飞猛进,于是就很难践行。很多外出培训机会又往往被“领导”抢了先,而“领导”也不过是借机公款旅游。更何况很多乡村教师年龄偏大,职业倦怠表现比较突出,对培训只有无奈。
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网上在线学习的,但其中又有相当多的教师只不过像挂QQ一样,登录之后连课题都没看就一边忙去了。有的甚至没注意每个课时只需要十几分钟,结果一节课“学”了几个小时。只有极少一部分教师参加了脱产学习,据说很有价值,但能够真正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并不多。一些时候,培训不过就是给参加培训的教师赢得一个“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之类的头衔,以便晋升职称时加分。有些参加脱产培训的教师业务能力一般,但跟领导的关系不一般,干脆就把外出培训当作旅游,顺便也摆脱几天繁重的教学。有的乡村小学根本就没上过美术课,作为循环教材的美术课本还没让学生碰过就卖了废品,却派了教师去参加美术教学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多大价值?
种种无效而虚应故事的培训,让老师们大倒胃口,有教师甚至抱怨所谓“培训”纯属浪费时间劳民伤财。用意良好的教师培训如此不受待见,实在令人纠结。建议下一步的“国培计划”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解决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否则,培训可能沦为各地主管部门和通讯员笔下一篇篇“教师热情参加培训”的形式主义报道,表面功夫很到家,实际却是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