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西藏,天湛蓝、空旷。
从拉萨开往日喀则的Z8801次火车上,24岁的次旦朗杰用流利的普通话在车厢连接处和几名刚认识的乘客聊着天。这个夏天,刚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的他次旦朗杰回到拉萨,被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录用。他留着入时的烫发,戴着黑色英伦风眼镜,穿着贴身的polo衫和牛仔裤。身后背包里的满满一包零食,是他带给女朋友的礼物。次旦朗杰打开手机,插上耳机,瑞典音乐人艾维奇和美国歌手赛琳娜·戈麦斯的音乐便充斥了整个屏幕。拉日铁路自去年8月正式通车,全长251公里,是青藏铁路的首条延伸路段。原来从拉萨到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没通火车,坐汽车需要七八个小时,而现在乘火车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到达。
9月8日,西藏这片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土地再一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两万多民众齐聚西藏布达拉宫广场,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
1965年,西藏的GDP只有3.27亿元;而2014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亿元,是1965年的281倍,连续20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住房、就业、教育、饮水安全、医疗保障、信息服务等得到全方位改善。
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喜欢用“神圣”“古老”“信仰”来形容西藏。但人们游走后也许会发现,这片地域也有着“时尚”“年轻”“活力”。这里同内地大城市一样,也充斥着这个年代特有的视觉符号:琳琅满目的连锁时装店、新款的苹果手机、满载着各种包裹的快递三轮车、新城中建起的排排欧式建筑、上映着新片的3D影院……
小学毕业后,次旦朗杰通过考试,开始了在内地的学习生涯。他先后在上海、湖南的“西藏班”读完初中、高中。能够到内地去读书,是他和父母共同的希望,也是很多藏族人的心愿。在他看来,内地有更好的师资教育硬件,同时也可以开阔眼界。
1985年,国家在北京、上海、河北等16个省市开办首批西藏班(校),开启了西藏学生到内地学习的教育模式。30年来,内地西藏班(校)累计招生超过了10万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中专以上急需人才3万余人,涵盖教育、科技、卫生、农牧、文化、金融等专业。现在,内地西藏班在校学生达2.69万人。
近几年,内地在西藏援建的学校也受到欢迎,如北京市援建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上海市援建的拉萨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等。除了硬件设施较好,一些优秀教师也会被选派到这里。这些学校被许多当地人称为“家门口的西藏班”。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统计,自2001年以来,中央对西藏教育投入500亿元,目前全国有17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教育工作。
和生活在主流城市的孩子不同,11岁的普布顿珠出生在草原。
普布顿珠的家在阿里地区噶尔县,父母都是牧民。寒暑假,普布顿珠的一天也是从草原开始的。早上9点,他就会带着6岁的妹妹赶着200只羊、8头牛去草原和山上,帮着家里人放牧,直到晚上7点回家,之后做作业,最后再看一会儿《熊出没》的动画片。
普布顿珠开学就要读昆莎小学五年级了。据昆莎小学校长白马扎西介绍,昆莎小学全校共有101名学生,全是牧民的孩子。他还记得几年前刚工作时,因为牧民放牧需要人力,有些牧民家长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不希望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校方到家里去做了不少工作,家长才肯把孩子送到学校。
普布顿珠喜欢开学时在学校上课、放假时在草原上放牧的生活。在学校里,学校开设了藏、汉、英三门语言课程,此外还有体育、美术和可以学藏汉歌的音乐课。小学是寄宿制,学生每个月回家一次。在学校,普布顿珠和同学的教育和伙食都是免费的。除了每天有4顿饭,学校还给每个学生发放牛奶。每到放假的时候,校门口就热闹了起来。来接孩子的家长有的驾驶三轮车,有的开着摩托车,还有不少骑着马。
2011年,西藏建立起了从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体系,目前西藏有各级各类学校1696所,其中388个教学点分布在偏远乡村。有数据显示,西藏和平解放前,青壮年人口的文盲率高达95%,通过实施国民教育以后,青壮年文盲率已下降到0.57%。
因为暑假和雪顿节的到来,行驶在拉日铁路上的列车内有些拥挤。车厢里,有从内地到西藏来打工的,有从内地到西藏旅行的,更多的则是当地的藏族同胞。藏族小伙子尼才虽然提前就通过互联网买票,但也只买到了站票。
车厢一端,3岁的得央依偎在家人身旁,手中抱着妈妈的大屏手机,目不转睛地看着爆红网络的“迪拜摇”舞蹈;5岁的金美多吉,拿着七八个奥特曼玩偶来回摆弄着,奥特曼是他从出生每次打开电视机都必看的;同样是5岁的旦增敏吉梳着高高马尾辫儿,穿着休闲服饰,吃着密封袋内的西藏传统特色食品奶渣条。
车窗外,山峦起伏,蓝天和白云交相辉映,正在建设的楼盘和赶着羊群的藏族阿妈不时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