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影音书画

冷冻了大脑,也别想永生

陈卓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23日   11 版)

    人们总想着把死亡从人生硬币的另一面剥离下来——但驯服死神?这只是妄想。

    最近,重庆女作家杜虹因胰腺癌去世,其头部被迅速切除并冷冻保存。

    截至今年6月,负责保存杜虹大脑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已经保存了139具人类遗体、大脑和超过30具宠物遗体。

    或许真的有一天,科学家有能力到死神那里去“挖人”?那些躺在一个个银白色不锈钢储藏罐的遗体等待着重生的一刻,其中包括美国教授詹姆士·贝德福德,他眼看就要等完第一个冰冷的50年了。

    人类梦想长生不老。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老祖宗在火热的丹炉里炼灵药,而西方的科学家从冰冷的环境里找灵感。

    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人认真打起了冻人再解冻的主意。罗伯特·埃丁格被称为“人体冷冻法之父”,这位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双料硕士小时候读科幻大师雨果主办的杂志——有则故事讲述一位教授把自己的尸体送往外太空,因为低温被保存下来然后复活。

    埃丁格最初的想法和现代人差不多——先冻着,剩下的交给未来科学家。

    可这“永生”的第一步也不大好迈。人体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冻过程中水分凝固会形成冰晶,极易刺破细胞,造成巨大伤害,所以冰冻技术的要点是使用凝固点更低、不容易结晶的保护液代替水分,达到脱水的效果。

    1967年,第一家人体冷冻机构宣布技术已经成熟,先驱者贝德福德被推上手术台。替代水分的其实只是原始的化学物二甲亚砜,他的大脑或许早就被冰晶损害。

    实际上,低温冷冻术自面世以来从未火爆。成立于1972年的阿尔科基金会,到1985年也才冷冻了3具遗体。

    新名词层出不穷的科学事业,总能让人们感觉离长生梦近了一步。上世纪80年代,当纳米技术还不像现在这样广泛地出现在广告牌上时,美国一位纳米科学家提到了通过冷冻获得永生的可能性,这着实让冷冻事业火了一把——到90年代,阿尔科的会员已经从50人增长到300人,疯狂支持致幻剂的美国心理学家蒂莫西·利里曾也宣布自己将接受冷冻。

    在“生物学的世纪”,纳米技术已经不新鲜。2013年,脑癌患者金姆·索兹选择把自己的头部冷冻,想着有朝一日,她大脑里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可以被扫描、分析、编程并存储在芯片里。她的男友还希望,未来的那个机器人女友可以像索兹一样幽默,会给他写诗。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大脑中每个神经元同时与成百上千个神经元形成传递信息的连接(突触),只要我们全面地了解这些连接,就可以得知大脑如何产生深邃的思想。由此而发起的“连接组计划”,被称为“最后的前沿”。

    不过,光明的前景下掩盖着尴尬的现实。吹着号角的科学家们目前对人类两耳之间的这个大圆球还知之甚少。对于一种秀丽隐杆线虫,人们已经研究了超过30年,知道它全部的302个神经元和全部突触连接,可要复制它的大脑,依然是不可能的。按照现在的技术推算,扫描和分析人类的大脑,将耗费数十亿美元和几千年时间。

    “复活是一种超越技术前景的可悲的虚假希望,而凭‘人体冷冻’行业所提供的冷冻死亡组织,绝对不可能。” 加拿大神经学家迈克尔·亨德里克斯在一篇文章中表示,“那些希望从中牟利的人们应该受到我们的鄙视。”

    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家对看起来前景光明的人体冷冻事业表示怀疑。当二十多岁的金姆·索兹决定走进冰冷的储藏罐,她身边的人都被她的奇思妙想惊呆了。父亲希望她能够把时间花在旅游或者其他美好的事物上,而不是一头扎进白日梦。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即使将要失去女儿,这位父亲也严肃地告诫道。

纳米“暗器”出手,人类大病接招!
冷冻了大脑,也别想永生
科学节往事
伉俪情深
好吃懒做
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