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钟凯从高中时就很喜欢大桥,如今真的开始造大桥了。没有意外的话,他将在安徽芜湖市的一个村子里待3年。
“大一时,老师在课上提到了吉首的矮寨特大悬索桥,接着我就趁周末买票去实地看了。”钟凯当时就读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从学校所在地湖南长沙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火车最快也要7个小时,但他仍慕名前往。
钟凯想看遍所有宏伟的桥,去年毕业后,更是如愿以偿进入了一个造桥的大团队——中铁一局桥梁公司。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安徽芜湖长江公路二桥。
这是一个宣称打造“安徽精度”的项目。举例来说,这个大桥是由一个一个的梁“拼接”而成的,梁与梁之间在高度上会有一个错台,这里的错台不超过1毫米,远高于国家标准。
此外,这是一个特别的桥,需要安装6公里长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应力即提前施加给梁的一个作用力,用来提高承重能力。箱梁简单来说就是中间带一个大箱子的梁,大悬臂,结构轻巧,箱内用来安装加载预应力的缆绳,方便检查和更换。同时,箱梁就在工地现场预制。这样的设计对减少环境污染、交通干扰,实现低碳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很丰满”,但对于中铁一局芜湖项目部来说,让“现实也丰满起来”是一大挑战。
“这样的设计特点、这样的大规模工厂化预制,在全国来说都是第一次。”该项目负责人陈伟说。
但困难更能激发创新意识,项目团队的高标准要求,畅所欲言、鼓励创新的轻松氛围,让这个有近九成是80后、90后的团队生机勃勃。
钟凯的大学同学林俊安与他同时进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项目部,这名腼腆的90后小伙儿很有想法,他入职不久就创新了导管置换方法,使安装时间仅为过去的三分之一,而且精度更高,成本更低。连师父辈的测量队队长张磊都对他赞不绝口。
符合项目施工实际的架桥设备没有现成的。建了一辈子大桥的金宝兰,是项目副总工程师,“我们的箱梁所要用的架桥机比较特别,在国内并没有可直接使用的成熟设备”。
于是这些年轻人多次与生产厂家碰撞想法,最终造出了理想中的架桥机。金宝兰介绍,目前项目部正在使用的40米节段拼装架桥机在重量和外形上相对于其他设备有一定的先进性,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但项目部没有止步于此,金宝兰说,“我们还有提高的空间,目前在进一步研发”。
还有一个困难在制梁。梁体造好后需要浇水养生,但受人工误差和个人责任意识的影响,梁体外观出现不同程度裂纹或强度不够,这几乎成了制梁的通病。
项目部的年轻人偏偏不信邪,经过多次试验,他们设计出了一套全自动喷淋养生系统,可保证梁体全面养生,还能节约用水、降低成本。这一成果获得了“2015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在这样高精尖的工作追求下,团队内的氛围却出奇地轻松。80后队长张磊总喜欢把问题摆在桌面上,与徒弟们一起解决。精湛的技术和朴实的人格魅力让他跟徒弟们打成一片。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是张磊建的第四座大桥,他与妻子是在建第二座桥时认识,如今孩子都会走路了。“我们这个工作居无定所,项目在哪里我们就要去哪里,因此也被叫做‘流动单位’。”张磊说,“妻子带孩子很辛苦,很想我稳定下来,但我更喜欢这里,也已经适应了这里。”
芜湖长江二桥去年2月开工,预计工期为40个月。张磊介绍说,加上一些收尾工程,项目部里很多人在这里的时间远不止于此。
“三四月的时候天还很冷,我们每天从早8点到晚6点都站在桥上,冷风吹的我身子都麻木了。”钟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的全体预应力、大悬臂设计两大创新点获得了BE奖,即国际基础设施创新大奖,这是国内桥梁项目首次获得该奖。
记者在工地采访时正值中秋节,由于工地在村边,晚上没有太多灯光的侵扰,钟凯和伙伴们在院子里就能看到“超级月亮”。小院里十几株桂花正盛开,赏月闻花香,他期待看到人生中第一座大桥建成的样子。
本报记者 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