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整日忙于赚钱的父亲,发现10岁的女儿不知不觉长成了“小霸王”时,他该怎么办?打骂,说教,还是陪伴?最近上映的电影《我爸比我小四岁》,给出了一种答案。
这部讲述父亲与女儿一起面对挫折、共同成长的电影,源于该片出品方深圳市深投文化投资有限公司1年前做的一份调查报告。
“公司对当前教育问题很关注。一年前,向百余名学生家长发放的一份抽样调查表明,家长们普遍关心与孩子的沟通问题。”深投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杨伟光说。该调查显示,50.5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适合孩子看的电影“不太多”,另有20.79%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少”,12.87%的受访者则认为“非常少”。
杨伟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作为文化国企,肯定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把电影当成资本游戏。所以面对这份调查结果,公司决定,投拍一部适合孩子和家长一起看的、直面家庭教育病灶的电影。”
影片上映后,由于其贴近诸多教育热点话题,引起了热烈反响。
从“人上人”教育转向“人中人”教育
《我爸比我小四岁》中的父亲是一名“不差钱”的商人,很多陪伴孩子,弥补的方式就是物质满足。这样成长起来的女儿,显得荒唐又霸道:带领同学们去商场撒欢购物、去酒吧整晚狂欢,在学校里擅自离开课堂,把欺负人当做是“有气场”。
被物质宠坏的孩子比比皆是,“校园小霸王”的新闻也屡见报端。出版过多部教育专著的知名青少年心理专家刘称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爸比我小四岁》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与“无条件按满足孩子”的本质不同。刘称莲说:“很多家长觉得‘要无条件地爱孩子,给孩子安全感’。但孩子行为的界限在哪里?这需要家长给孩子从小树立。即,告诉孩子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只有这样,孩子长大了,才会带着规则意识、底线意识融入社会。”
但家长们自身的底线意识是否足够清醒呢?在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博士储朝晖看来,《我爸比我小四岁》中女儿所存在的问题,恰恰折射出许多家长对“底线教育”的缺乏,即,对“人中人”教育的漠视。
储朝晖说:“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做 ‘人上人’,而是要回归到教孩子做 ‘人中人’,或者说,做一个‘人’。很多家长把 ‘做人’ 曲解了。”
储朝晖告诉记者,教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外显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二是“潜在教育”,即,潜在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比如家长的生活态度等。这种潜在影响对孩子的塑造程度更大。
“几千年来,许多传统家庭教育都希望孩子做 ‘人上人’,要高人一等。‘人上人’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人一旦条件优越,就会居高临下,人格变形,不受约束。”
在豆瓣电影的讨论区,一些网友在看完《我爸比我小四岁》后也大发感慨。网友“没头脑也挺高兴”认为,“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对“熊父母”。“孩子的表现就是父母的镜子,想要让孩子理解底线、学会尊重,父母自己首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挫折教育体现在言传身教
杨伟光参与了《我爸比我小四岁》的创作全程。尽管该片没有大牌明星加盟,但他认为该片“靠故事内容抓人”,许多地方都能引发为人父母者的反思。
如,影片中,为了矫正女儿的行为与三观,父亲精心设计了一连串 “挫折”:一场“意外”的车祸使父亲的智商退回到6岁,变成了比女儿小4岁的“弟弟”。随后又遭遇破产,“一无所有”。女儿不得不带着爸爸,经历磨难,逐渐成长、成熟。
杨伟光说:“在筹拍初期,主创们都觉得,在当下家庭教育中,对挫折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经过反复讨论,大家最后打磨出了这样一个戏剧冲突。”
在一些专家看来,该影片对“挫折教育”的设计情节是艺术化的,生活中真正能够如此“设计挫折”的父母当然很少。《我爸比我小四岁》给父母们留下了一个问号——在生活中,如何实践“挫折教育”?
刘称莲主张,“把挫折教育体现在细节当中”。
“其实,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挫败感,父母不需要刻意设计挫折。而当在孩子沮丧的时候,应加以鼓励,而不是包办代替。”刘称莲说,“如,周末带孩子一起去郊游、爬山,在孩子累得走不动的时候,鼓励孩子咬牙坚持到最后,这就是一种挫折教育。”
储朝晖认为,“挫折教育体现了一种导向”。长期以来,中国家长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子女,对于如何认识生命、认识自然、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教育,往往是空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一旦面对挫折,就容易失去心理支撑,走上极端。
挫折无处不在,不可避免。储朝晖强调:“面对挫折,缺乏责任的人会轻易放任自我,放任自己行为对他人的伤害。而培养责任意识和抗挫能力,要从小做起,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与大家的生命紧密相连的。”
亲子沟通,质比量重要
家长工作繁忙、埋头挣钱似乎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常态。在以忙碌著称的深圳,《我爸比我小四岁》这部电影更是让许多父母感慨良多。
日前,亲亲袋鼠、童萌会等12家深圳亲子教育培训机构自发组织了一个沙龙,邀请家长们一起探讨《我爸比我小四岁》。许多家长的发言,都指向了“陪伴的质量”这一关键话题。
家长们的热情让杨伟光觉得心里多了几分底气。日前,深投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提交了一份“申请延长上映周期”的报告。杨伟光对记者表示:“我相信口碑。希望开学后,还会有许多学校组织孩子们一起观看这部影片。”杨伟光认为,父母怎样陪伴孩子,孩子如何理解父母,在该片中都能找到解答。
该片导演陈晓曦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影片希望引导一种“换位思考”的教育方式。“父母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和眼光看待问题;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中,日渐体谅父母,健康成长”。
《我爸比我小四岁》同时表现了父亲无暇与孩子沟通等问题。刘称莲指出,“沟通的质比量重要”。“陪伴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成型的方案,这是一个跟时间有关、但不仅仅跟时间有关的问题。”刘称莲说,“哪怕你很忙,但是抽出片刻时间,毫不敷衍地关心孩子,都能对孩子起到很积极的作用。”
善于沟通的家长,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储朝晖强调“家长成长的重要性”。家长要尽可能地丰富自己,只有丰富了自己才有丰富孩子的基础,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我也是一位父亲”,杨伟光说。他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父母,都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在拼命工作之余,拼命给孩子投资,拼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回过头来想,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