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哨响,早上4点40分,学生们已穿好衣服,带上装备集合完毕。9月21日,北京首届高校学生军训特训营在延庆某军训基地开营。
《北京青年报》报道,与通常意义上的军训不同,这里的军训让人“脑洞大开”。戴着防毒面具15秒内快速通过生化武器攻击区、躲避敌人的照明、躲过雷达卫星探测等课目让不少是军事迷的男生直呼过瘾。据了解,经过自愿报名和层层筛选,共有100名学生成为首批学员,这次特训共持续了3天。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考报名考生共有942万人,其中有700万左右最终进入大学。这意味着,我国将有同等数量的大学生要在刚刚过去的9月接受军训。
不少学生在初中、高中已经进行过军训,如果大学军训仍是踢正步、站军姿、军体拳“老三样”,就会让人产生倦怠感,正如北京首届高校学生军训特训营一样,一些高校开始在军训中加入灾害逃生、反恐演习等课目,以探索军训改革的未来之路。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取消了实弹射击课目
安徽某高校对176名新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5%的学生对军训期间的项目安排不满意,40.52%的学生认为一般。在调查“军训方法是否要改进”时,有69.93%的受访者认为需要。
我国对学生进行军训始于1985年,当年教育部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共同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上世纪80年代末,在《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中,学生军训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我国2002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其中就有规定:军事课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军训的内容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
其中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
可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大学军训的课目都是队列训练、学习军体拳、整理内务这几项。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陈镕就表示,这种单一的训练内容与中学的内容相仿,甚至没有那时训练得有趣。
倪老师是某大学军事教研室的研究员,曾组织过多年学生军训的他,对目前的训练内容有些无奈。
“我曾经带着学生去靶场实弹射击,在操场上设立火圈和铁丝网等各种障碍物,带着学生穿越,还给学生们教旗语,那时候学生军训的热情可高了。”有过从军经历的他兴致盎然地回忆说。
但后来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就取消了实弹射击和障碍穿越等课目。
“如果军训仅仅是队列训练和思想教育,军训的趣味性就大打折扣。”倪老师说,“看似这几年军训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实际上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取消打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训的经费比较紧张,这是带有共性的问题。”北京某高校负责军训的一名老师说,“靶场一般比较远,如果学生乘车打靶,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干脆取消算了。”
军训改革是共识,如何进行众说纷纭
“你们谁会爬树?”在昌平某军训基地,校医宋老师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讲授野外急救知识时突然发问。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起哄声中,一名教官被学生们推上场。
宋老师想模拟野外场景,给学生们现场展示如何急救包扎,他希望让学生看得清楚一些。教官蹭蹭地爬上树,两手扶在树枝上,把一条“伤腿”架在一个树杈上。
背着药箱,宋老师也麻利地爬上树,轻轻地卷起“伤员“的裤腿,拿出纱布一边包扎,一边向同学们讲解动作要领。
“军训中穿插野外急救的课程挺实用的,老师的示范也很有意思。”在现场观摩的新生曹帅觉得这样的军训让人很难忘。
“除了常规的军训项目外,我们还穿插急救培训和消防演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武装部副部长刘志民表示,他已经组织了十几年的学生军训,“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让军训尽量有意思一些”。
有媒体报道,今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的军训有些“另类”。该校在军训中,借鉴香港一些大学迎新营的做法,把军训的大部分时间安排为活动,比如请知名公司的高管开讲座、看一些励志电影、校长和新生一起唱歌跳舞,而体能训练被压缩为5天,训练内容不变。
武汉学院对这种改革作出了解释: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学校,并作好职业和人生规划,同样达到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展领导力、团队合作等目的。
但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学会的曲涛却认为:“我们现在的军训制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军事训练,一个是学生教育。一谈到军训该如何改革,很多学校都是在教育的形式上下功夫,有时候就影响了军事训练。”
他并不反对学生教育的创新,但在他看来,军训要让学生喜欢,除了技术创新,还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做起。比如军事训练由国家来完成,学生的国防教育交给学校来完成。就像北京首届高校学生军训特训营尝试的那样,曲涛说:“军训回归军事训练的本质,并不会太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