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抢救“筒噔”

本报记者 谢洋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10日   04 版)

    铜鼓是壮族文化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乐器。红水河沿岸的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家家都要打铜鼓。让李彦达没想到的是,壮乡还保留着一种几乎失传的“特别的铜鼓”——“筒噔”。

    今年35岁的李彦达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工作人员。2014年4月,受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选派,他到河池市天峨县岜暮乡拥里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

    今年6月6日傍晚,村支书陆景林突然跟李彦达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唐红星说,村里有一样他们从没见过的东西,问他们要不要去看看。

    在泥泞的山路跋涉40分钟,一行人来到村西头的壮族老人黄兴永家时天已快黑了。老人家住半山腰,屋内十分简陋。75岁的黄兴永头发花白、身材瘦小,脸上的皱纹像刀刻一般。

    听说他们的来意后,黄兴永的眼睛放出光来,他从卧室里取出一件竹筒状物件。虽然这个用竹子做成的乐器没有任何装饰,但被老人擦拭得一尘不染。他手捧乐器端坐在凳子上,用两根竹条敲击起来。

    “咚咚咚……”清脆的击打声在安静的山间回响,充满力度和韵律的乐音让李彦达惊讶不已,用竹子做的乐器,居然能发出像铜鼓般令人震撼的声响。

    陆景林介绍说,这个用竹筒制成的乐器几乎失传。通常遇到喜庆之事或是大的节日,村民们就会拿出这件乐器来演奏,因敲击它会发出类似“筒噔”的声音,当地壮族群众便以音命名,称之为“筒噔”。目前在拥里村,只有黄兴永一人会演奏这种乐器了。

    在陆景林的帮忙翻译下,大家从只会说壮语的黄兴永口中了解到“筒噔”的来历。在壮族村寨中,通常有钱人家才能铸造得起铜鼓,铜鼓分公母,起码要4人才能合奏,而竹筒制作的“筒噔”声音跟铜鼓近似,成本低廉,一个人就能演奏,因此在普通百姓家流传开来。

    黄兴永说,小时候,父亲为他做了一个小的“筒噔”,每当他哭闹时,父亲便敲打“筒噔”哄他,听见富有节奏的击打声,他便会安静下来。

    16岁那年,黄兴永学会敲铜鼓以后,也逐渐掌握了“筒噔”的演奏方法。当时因为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而敲铜鼓必须要有4人才能合奏,他便找来一个竹筒,模仿父亲送他的那个做了一个大的“筒噔”。没想到试制的第一个“筒噔”,敲起来的声音比铜鼓声还好听。他便将“筒噔”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敲。

    “小时候和我一起会做‘筒噔’的有两个人,现在另一个去世了,只有我会做了。”说起“筒噔”的传承现状,黄兴永有些遗憾。

    唐红星是从广西艺术学院合唱指挥专业毕业的,他觉得,这种独特的壮族乐器有可挖掘的地方。几天后,唐红星带着黄兴永亲手制作的一个“筒噔”,找到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覃金盾副教授做鉴定。

    接过“筒噔”,覃金盾对其音高设定、工艺制作、外形设计、演奏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他发现,筒噔”属于竹筒琴的一种。竹筒琴是流传于广西南丹、田林、隆林各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带壮族、瑶族聚居区的一种打击弦鸣乐器。因地区不同,称谓也有差异。天峨叫“筒噔”,南丹一带称为“扎绒”或“扎文筒”,田林一带称“当奴”。其共同特点是历史悠久、形制古老。

    造型古朴的“筒噔”,琴体由一节长50~70厘米的毛竹筒制成,琴筒一端有圆形音孔,竹筒中段将竹皮细丝剜起作为琴弦。“筒噔”的造型虽与其他竹筒琴相似,但在音孔、击鸣木棒的数量上有较大区别:“筒噔”演奏需要两根木棒,其他竹筒琴只使用一根;“筒噔”中部没有共鸣孔,其他竹筒琴有;“筒噔”的弦为四根,其他竹筒琴弦为两到3根;“筒噔”一端开有一个直径约两厘米的圆形小音孔,其他竹筒琴没有。

    覃金盾对“筒噔”的制作技艺和音乐特色十分欣赏,他建议查阅相关音乐书籍,了解乐器分类法,进行历史考察,把周边地区的同类乐器归为一类,以天峨为中心牵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听了专家的建议,回到拥里村后,李彦达和唐红星一边想办法搜集资料,逐级申报市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边张罗成立一支“筒噔”演奏队,让黄兴永的这门绝技后继有人。

    没有场地,他们就跟村小商量,利用学生们放学后的时间,组织人员在教室里授课排练。村小因为只在白天上课,教室没电灯,他们就从30多米外的教师宿舍接线过来。

    听到为村民开设“筒噔”课的消息,黄兴永十分兴奋。每到开课时间,他都会走40分钟的山路,早早地来到教室授课。

    李彦达说,七八月正值农忙抢收的季节,然而劳作一天后,村里的男男女女还是有不少人自发地来村小学习“筒噔”演奏技术。

    经过几个月学习,现在村里有的年轻人已经学会用“筒噔”演奏一些简单的曲子了。为了体现艺术特色,他们还成立了一支8人组成的女子“筒噔”队。每到演出时,这些身穿民族服装的壮家女齐刷刷地击打“筒噔”,和铜鼓应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现在,黄兴永成了拥里村家喻户晓的文化人,天峨县领导还专程到拥里村看望他,欣赏他的演奏,并指示一定要重视保护好“筒噔”这一独有的民族文化。黄兴永总是乐呵呵地说:“我希望把‘筒噔’传承下去。”

    拥里村是一个人口572人的纯壮族自然村。经济发展后,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的娱乐方式出现变化,越来越多的传统习俗被冲淡和遗忘。

    来到拥里村任第一书记的这些日子,李彦达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百香果种植产业,引进外来资金601万元,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让当地乡亲们意识到,传统文化是无法取代的财富。

走上马术赛场的维吾尔族八兄弟
抢救“筒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