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团队发现,日本队的驱动电机规模比中国队小得多,
功率却更高。中国制造期待来自90后的力量——

把细节做到极致

实习生 程遥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11日   03 版)

    世界上在研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蛟龙”。

    “中国!是中国!我们拿了金牌!”看到大屏幕上鲜艳的五星红旗,玉海龙和两个伙伴心头的喜悦瞬间爆发,3个90后小伙子开心地蹦起来。近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中国摘回了世界技能大赛的第一块金牌。

    日前,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举行,这是中国第二次参加这项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性赛事,玉海龙、林春泷、钟世雄组成的中航工业制造团队,所设计的叉车以533分的成绩与日本队并列第一,夺得了世赛难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这块金牌,实现了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金牌零的突破,更展示了90后的中国制造力量。

    “几乎没有失误,超水平发挥。”来自中航导弹院的教练周春雷高度评价了中国制造团队在世赛上的表现。

    而3位小伙子知道,整整3天的比赛中,团队制造项目的过程“永远充满意外”。为了能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每次赛前,玉海龙的团队都会准备三四个预案;在赛场上,他们要时刻掐着秒表,为每小时每人30欧元的成本做打算;超过100个打分项的规则,让他们连0.5分也要“斤斤计较”。

    “精度比速度更重要。”经过层层磨练走上世界舞台的玉海龙,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如同对分数的“计较”,制作叉车的过程中,他们对细节的把控到了严苛地步。

    其实,3个小伙子“出乎意料”高水平发挥的背后,是在训练中对极致的挑战。

    去年10月,刚进入洛阳集训基地时,他们接到的首个任务是焊电路板。一块近A4纸大小的电路板,有600多个元件可以焊,刚开始每人一天最多焊五六块。钟世雄说,一整天低着头焊,颈痛手酸。后来,大家的速度突飞猛进,抢着去焊电路板。

    拆装叉车的电池和轮子,20秒!最初听到教练的这一要求时,玉海龙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这么快!但教练的一句话让他沉下心来,“在训练中达到极致,就是国际水平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最后一个月,玉海龙每天晚上都练上十来遍,第一次花了40多秒,到后来20秒不在话下。

    玉海龙忘不了集训中“惊险”的6进3淘汰。今年1月初,他和林春泷、钟世雄组成了团队,开始研究方案,要在4月初的考核中完成一辆叉车。

    考核前一周,他们替换了容量更大的叉车电池,但电路板一通电就会烧坏。负责画图设计的玉海龙急了,又重新花两个小时焊一块再测试,就这样焊废了三四块,后来才发现是更换的电池容量过大。

    熬了好几个晚上,更改了程序版本的错误。考核当天,以为一切风波都已结束的玉海龙看着一动不动的叉车,“几乎要崩溃”。离比赛结束还有两个小时,他们却发现编程出了问题,看着对手的车已经开始跑动,“觉得这次大概真的要回家了”。

    他们对着事先写好的编程挨个检查,最后才发现,仅仅是玉海龙在现场编程中输错了一个分号。

    险情接二连三,学编程出身的玉海龙又出现“打错字”的低级错误,“最有把握的偏偏阴沟里翻了船”。那天,郁闷的玉海龙直到凌晨4点才睡着。“每个细节都要牢牢把握”,此后成为3个人心中的信条。

    玉海龙觉得他们是在跟自己比赛,“做到极致,大概就是我们能拿到金牌的原因”。经过近一年的集训,他们的焊接纹路从弯曲的毛毛虫形状变化到如今均匀流畅的线条,叉车也从最开始行驶起来摇摇晃晃的笨重铁车,改造成轻便优美的银白色铝型材叉车,也因此收获了此次比赛中唯一一个主观印象满分,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拿下。

    比赛结束后,玉海龙要回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集团有限公司继续工作。刚被中航工业导弹院录用为员工的林春泷也将开始职业生涯,钟世雄则想当一名指导竞赛的中专老师。他们的生活,好像并没有因为一块金牌掀起什么波澜。

    但这块金牌的意义却非同寻常。“通过这两届参赛,我们对中国制造的信心越来越强。”周春雷说,制造团队这一项目要考核创新能力,“我们发现,欧美国家的产品也不是高不可攀,金牌证明了中国在创新制造上能做得很好”。

    在周春雷看来,这块团队合作摘取的金牌,会推动中国创新团队的产生,“国外创新力强,就在于团队创新的氛围浓,如果通过这个比赛,让年轻一代融入合作创新,自主完成产品设计、加工、市场化,那么中国的创造力就能被极大地激活”。

    正是在这次世赛上,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这不仅是对手参赛经历多、筹备训练强而产生的差距,当玉海龙看到日本队的驱动电机规模比中国队小了几倍,功率却更高时,他深深体会到:“在制造加工上,我们实力不相上下,但电机间的差距就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

    “我们可以做到世界顶尖,但有些设备却只能存在于实验室里。”大学期间,玉海龙经常看博士生论文,“他们研究的都是很高境界的东西,但是后面都会加一句话,如果能应用到现实中……”

    “中国现在能做出很好的产品,但往往那些产品里的关键基础技术,不在我们手里。”周春雷说,从量变到质变,中国制造目前的瓶颈还是在基础研究上。“很多关键的材料、精密的机床,还需要尽快掌握”。

    看着自己亲手设计、加工的叉车的诞生,让这些90后小伙子有一种“实战”的兴奋。玉海龙在单位做设计快一年了,却没见过自己设计的产品模样。此次大赛,让他大呼“过瘾”。

    这台出自自己之手、打着中国制造标志的叉车,给了玉海龙信心:“我的工作就是研究飞机智能化装配,希望能把好的理念带回去,让创意更多成为制造成果,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在飞机智能化装配中贡献一分力量。”这个90后小伙子,一脸坚定。

让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落地生根”
把细节做到极致
一周企事
志愿者:一所地方大学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