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历来在意远人对我们的评价,如果说的是好话,则与有荣焉,如果说我国不好则颇觉没面子。几年前,某报纸有个版面专门登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体验,据说是该报最受欢迎的版块之一。我一直疑心,百多年来外国人到中国写的各种游记,是为了给他的国人看,还是为了满足中国人想知道别人怎么看自己的欲望。
其他国家的人是否也和中国人一样,在意外国人对自己的看法呢?好像有个叫黄西的华人在美国做的几档节目,也能引当地人一笑。相对黄西,我更愿意说一个已经作古的人,这个人出过些书,以华人视角观察世界,成为西方世界很受欢迎的作家。这个人就是蒋彝。
蒋彝,字仲雅,又字重哑,江西九江人。此人的经历传奇,少年得志后急流勇退远走异国。上世纪的第三个年头,蒋彝出生在九江一个大户人家,少年丧母,后又丧父,由祖父母抚养成人。早岁考入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东南大学化工系,在当时是进步学生一枚。毕业后曾任教中学,越一年主江西玉山县政3个月,旋即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政治部书记长,后到暨南大学作讲师半年,赴安徽芜湖、当涂任县长,又转江西九江县县长。于九江县任上,禁烟、禁毒、禁娼,推行改革,被当时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称为“疯狂的青年”。此时蒋彝年27岁。由于太超前、太激进,疯狂的青年无法被时代所接纳,30岁时蒋彝选择离开妻儿去英国留学。
留学生蒋彝没有选择他的老专业化工,准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作为一名自费生,虽然当过县长,可清官的收入不足以支持蒋彝留学的开销。此时,进步青年、大学生、前官员的身份对蒋彝已经没有什么帮助,他的另一个身份为他今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画家、诗人、艺术家、中国文人,蒋彝开始以这种身份登场。他的父亲是九江知名画家,在幼年就为他打下了绘画基础,在高中时蒋彝的画已小有名气。他亦能诗、善书法,总之传统中国文人该会的他都拿的起来。到英国的第二年,蒋彝开始在大学教授汉语,又为博物馆整理中国书画收藏,二战中甚至在英国情报部门做过中文翻译。到英国的第三年,他开始以哑行者的笔名发表作品。这个名字的由来可能和他的英文水平有关。
哑行者的作品有介绍中国艺术的《中国之眼》、《中国书法》等,这些书一度是西方人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作品。但真正让他成名的是哑行者画记系列,蒋彝一共写了十几本画记,用中国人的眼光记录在英国、美国、爱尔兰、法国、日本的所见所感,这十几本书为他迎来了国际声誉。
1936年,蒋彝到了英国的湖区游历,回来后写下了《湖区画记》,这是画记系列的第一本。当蒋彝试图出版这本书时,英国的出版商是犹豫的,谁会关心一个中国画家的旅行故事呢。几家书商都给了蒋彝退稿信,终于有一家出版商同意出版,于是1937年《湖区画记》面市。和所有一战成名的故事一样,《湖区画记》成了畅销书。原来英国读者和中国人一样喜欢看外国人对自己的评价。随后《伦敦画记》、《爱丁堡画记》等陆续出版,1955年蒋彝定居美国,又出了《纽约画记》、《三藩市画记》等等。
作为一个散文随笔作家,想在英国出头不容易。Essay(散文、随笔),这种文体是英国人的拿手好戏,出过查尔斯·兰姆这样的高手,犀利、幽默、思辨。蒋彝能在高手如云中展露头角,自然有他出众之处。蒋彝用外国人的视角观察英国,许多在英国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东西,成为了话题,原来在别人世界里这并不司空见惯。
伦敦街头的雕塑再常见不过,可中国人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人,至少在1930年代还是不习惯在街头立雕塑,中国人接受不了雕像被风吹日晒,被鸽子在头上拉屎,这是极大的不尊敬。蒋彝说,上海某个大学为了纪念创始人,要把他做成雕像立在校园里,这个人的妻子、儿女不同意,认为会让逝者不舒服。最终折衷的办法是在雕像外加了个亭子。这个人的妻儿还会经常去擦拭雕像,让他不会因灰尘污物而不高兴。这种比较,让平常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还有,英国人重名的很多,但是姓氏千奇百怪,数不胜数,中国人重名的少,但姓氏只有百家姓。苏东坡“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样的场景如果在英国会变成“一些英国主妇可能会自窗口探出头叫:‘乔治,你怎么搞得这么晚?’”
比较并适时引出中国故事,是蒋彝写作中的重要技巧。还有他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会加上几首他做的中国诗,并用真草隶篆写下来,作为书中的插图。这种方式是任何一个英国作家不会做的,也是他们做不到的。名叫《画记》,当然图画似乎应当是主角,甚至让人以为是一部图画书,虽然每篇文章都有蒋彝的画作,但相较文字图画依旧是配角。但我们也要感佩蒋彝绘画的精妙,烟雨朦胧的湖区、伦敦,阳光明媚的爱丁堡,还有白鹅、雀鸟,都如此美的呈现在纸上,感染着当年欧美的读者和我们。
当蒋彝在西方生活了多年之后,语言对他已不是问题,而他依旧用着哑行者的名号,固然这是他的招牌,另一方面身在异国,最深的乡愁是无处可诉。1970年代中期,蒋彝再次踏上故土。1977年,蒋彝在北京逝世,被葬在他的老家九江庐山脚下。
现在,中国出国的人太多了,外国人更加重视中国人在他们国家的感受,这种感受决定了中国人是否会在这里消费。庆祝中国国庆大减价的招牌,于是出现在外国商场、街头。现在,发表对外国看法的不再是蒋彝,话语权已经交给了中国大妈。大妈们大概不会阅读哑行者的游记,当打开手中的可口可乐时,更不会知道这四个字正出于蒋彝的翻译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