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看气候谈判:希望巴黎气候大会是另一个开始

本报记者 陈婧 实习生 庄倚谧 邱雨心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31日   04 版)

    定于11月30日开幕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倒计时。

    为了巴黎气候大会能取得预期成果,各方都在加紧“忙活儿”。法国作为巴黎气候大会东道国正在各方之间积极游说。11月2日至3日,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将访问中国,据称他此行的重点是就巴黎气候大会与中国进行协商,以确保气候大会成功举办。

    气候谈判的议题,不仅是各国政府需要面对的议题,也是青年群体的关切。李莉娜和陈冀俍是长期观察和跟进气候谈判的中国青年人中的一员。他们对于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现场目睹的各方期望落空的场面还记忆犹新。他们希望,今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会是另一个开始。

    在失望中前行的气候谈判

    要让196个缔约方达成一个有共识的气候协议,从而使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可想而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事实上,近些年气候谈判一直是在失望中前行。对此,身为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创绿中心”研究员的李莉娜与陈冀俍深有感触。

    2009年获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硕士学位的李莉娜,在上学时主攻的方向就是环境外交。毕业那一年,她有机会第一次通过加入一个名为“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的NGO代表团,赴哥本哈根观摩当年的气候大会。

    200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当时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各方对于那次会议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但最终,与会各方只达成了一个无约束力的协议。这一成果远低于外界预期,被广泛认为是一次失败的会议。

    “当时,我记得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NGO前辈都在现场落泪了。”李莉娜至今还记得当时弥漫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会场的失落情绪,“这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当时对许多问题还有很多不解。”

    从2007年开始跟进气候谈判的陈冀俍,同样有着深刻的记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设定的预期太高,导致各方情绪化加剧。在大会的最后一天大部分NGO代表被请出场外,我们也只能在外围看直播。当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北集团的对立。发达国家的代表发言之后,基本上只有发达国家的代表鼓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发言后,也基本上只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鼓掌。那次会议好像就是一次掌声的战争,全球同心应对气候变化的假想彻底崩塌了。”

    在2013的华沙气候大会上,失望情绪似乎达到了另一个顶点。李莉娜记得,在当时的会场上,出现了NGO组织集体离场的场面,“即使在哥本哈根大会,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李莉娜说。

    但李莉娜也在这之中看到了“有力量”的地方:“我觉得即便是这种集体离场抗议的活动,也是一种很有力量的表达方式。我觉得,这就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气候谈判不光是一件由政府决定的事情,而更深层次的公民参与是推进气候谈判的一个渠道。”

    “中国释放了非常积极的政治信号”

    在李莉娜看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中国国内在气候政策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很多国内的政策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破冰的,包括碳市场、低碳城市的试点,国家把气候变化作为政策中间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十二五’规划里也有专门关于气候变化的专项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

    “在对待气候变化的议题上,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积极。中国的声音也越来越重要。”这是陈冀俍给出的答案。

    继2014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北京一起发表历史性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后,2015年9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中美两国又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中国的积极行动释放了非常好的政治信号,对行动不足的国家产生了鼓励和压力,带动了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有利于促成巴黎气候协定的达成。”陈冀俍这样评价说。

    李莉娜也认为,“中国在减排方面的动力实际上非常足,中国所面对的空气质量问题、清洁能源应用等问题都是推进减缓气候变化工作的动力。”

    青年人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什么

    NGO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陈冀俍说,在环境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永远无法参与,这就是尚未出生的人们和即将灭绝的物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而在全球气候谈判中,NGO需要在守住代内公平底线的同时,为将来的世代说话。

    此外,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而言,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做些什么呢?

    陈冀俍给出的建议是:缓解自己提升生活水平的“刚需”。特别是富裕人群,可以减少住房面积、私车使用、肉食消耗。人们还可以尝试更多的低碳生活,比如尝试使用光伏屋顶、三层玻璃窗、太阳能热水、低碳众筹项目等,并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

    本报北京10月30日电

“全面二孩”占据最多头版位置
新一轮维也纳会谈聚焦叙利亚
安倍欲通过经济手段拉近与朴槿惠距离
欧盟宣布加大对外援助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铺路
中国青年看气候谈判:希望巴黎气候大会是另一个开始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