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3天里,聚集40多位世界各国前政要、战略家和企业界领袖的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网络世界掀起了一波舆论浪潮。
中青舆情监测系统10月19日~11月3日共监测到有关“读懂中国”的报道和网民观点共1.03万条,其中,网民期待中国与世界既要相互读懂,也要让国人自己读懂,而媒体则指出读懂中国需要耐心、坦诚。
网民期待并相信大家能读懂中国
截至11月3日17点30分,中青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此次“读懂中国”在报道宣传期间,共产生1320篇新闻,微博相关话题3399条,微信2221条,论坛3288条,博客文章66篇。
在相关热门新闻报道和微博中,张高丽、杨洁篪、陆克文、郑必坚、贝格鲁恩等与会领导人和专家的言论观点备受媒体和网民的关注。
在对网友的观点分析中,有39.1%的网民期待并相信大家能读懂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国,既是中国自身的需求,也是外界对于中国的需求。”网友“陇南西和兴隆乡”在新浪微博上写下这样的评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央视新闻里看到“读懂中国”的报道,他表示,举办这个论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外国了解中国,希望中国的发展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更要让他们在了解中国的基础上知道中国的发展可以给他们国家带来什么机会。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的提高,一直以来,国际上都有‘中国崩溃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这样的评价,如果我们不从正面去发声,很容易造成误解。”白明说,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的成长挤占了它们实力的提升空间,但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发展为代价的。
“我们发展的成果是让大家共享,不仅仅给我国自身带来机会,也给别国带来机会。”白明认为,这些年来,很多国家也通过中国的发展间接受益,比如我国前几年需要进口一些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引进技术。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年,经济问题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读的方面。在经济上,比如说对外投资,被误读成中国的企业到国外有什么政治企图,本来是商业行为,但被容易解读为政治行为。
中国形象被国外误读,也是许多网民的担忧。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17.6%的网民认为中国形象被部分国家歪曲。
一位网民在环球网的新闻报道下回复,不是世界不理解中国,而是西方世界不愿意甚至于恶意、歪曲事实地理解中国。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第二天,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点。
他表示,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人,不仅需要读中国,更需要懂中国,包括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西方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担忧的观点高估了中国经济实际发展中的问题,又低估了中国经济的耐受性以及可持续性。
贝格鲁恩研究会主席尼古拉斯·贝格鲁恩在会上也表示,“世界仍然并不理解中国,或者说不够理解中国。”贝格鲁恩称,世界对中国的“不理解”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误解”,只能说,对中国的“负面误读”存在,但更普遍的现象是,目前世界仍缺乏对中国全面正确的认识。
本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召开正值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之际,论坛的议程也围绕十三五规划关注的问题展开。
王辉耀认为,我国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非常需要了解国际上的看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也认为,中国的下一个五年发展需要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而世界经济的繁荣也需要中国的发展。“这里面涉及很多对接,是一个相互开放沟通的机会,比如我们欢迎外资,但国外也应该欢迎中资,当然这需要一个沟通的平台,‘一带一路’就是个很重要的平台,要好好利用。”
既要与其他国家相互读懂也要让国人读懂
“读懂中国”是一个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读懂中国的过程中,既需要耐心还需要听得进真话。
中国青年报3日刊发的评论《真实的声音就是中国好声音》一文强调,你越把自己的全部给别人看,对方越会喜欢你。为什么要担心被批评呢?如果批评得对,我们就承认、采纳,如果批评得不对,我们可以回应、澄清,完全可以求同存异。
此文引起了微博网友的回应,新浪微博网友“为伯头01”为这个观点点赞。“不要老是正能量了,好像天生缺能量似的,没自信才会惧怕负面的东西,哪怕是真实的。”
贝格鲁恩在会上表示,让世界读懂中国,不仅需要中国发展经济,让世界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认识中国,更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增进人文交流,进而了解中国的真实想法。这样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尊重中国。
14.8%的网民认为“读懂中国”不仅要相互读懂,也要让国人自己读懂。新浪微博网友“月的归属”表示,“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要让别人读懂我们,但也是一个让我们读懂别人的机会,开诚布公的交流才能收获到惊喜。
白明认为,读懂二字既要用眼读、用耳朵去接受信息,多听多看,更要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信息,并在头脑里消化,达到懂的层面。
“让人家读懂中国,实际上也需要我们去读懂别人。”白明强调,我们要相互读懂,要尊重不同的文化。比如“一带一路”涉及几十个国家,读懂中国是民心相通的前提,民心都不相通就很难让外国民众理解中国开展“一带一路”的意义。
对于本届“读懂中国”里探讨的内容,白明更感兴趣与中国合作的项目里能给外国当地的百姓带来多大的利益,这意味着国外的百姓怎么看待中国,是否认同中国的经济。“要让人家知道中国的发展对国外来说有何好处,读懂中国是一个基础,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发展的外溢效应。”
新浪微博一网友认为,不但要让世界读懂中国,也要让国人读懂中国。
这从网民关注的话题中也有所反映。
中青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在对论坛开幕式的报道中,网民更加关注和自身较相关的张高丽关于股市趋向稳定的言论。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读懂中国”开幕式上演讲中谈及中国股市,称股市不能大起大落,大起大落会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还会带来别的问题。“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现在已慢慢走向稳定,在一个平衡点上,适当波动也是很正常的。”这个内容在网络上得到上百位网民的点赞和转发,足见网民对本国经济形势的关注。
7.5%的网民认为让大家读懂中国需要实际行动,“做得好,不用讲,人家也读得懂。”“中国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网友们写道。
在侯永志看来,怎么让外国人来“读懂中国”,除了讲故事,更重要的是拿数据。
以经济增长为例,侯永志认为,比起语言,数据是个全世界都能懂的符号,“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乐观的,我们把数据拿出来,外国人自然就懂了。”
本报北京1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