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从普通“蓉漂”到互联网大佬再到全球创新创业伙伴

创客的目光为什么聚焦成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1月12日   05 版)

    11月9日,几位国外的参会嘉宾在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的会场合影留念,成都的创新创业工作正受到全球范围的关注。

    11月10日举行的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全球创业名校高峰论坛,主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大家都想把新的想法变成现实,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支持这个过程?哪个部门来支持哪个方面?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生态系统结构?”11月9日,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的现场,演讲嘉宾、奥地利技术研究院创新部部长乔治·菲林格尔先生认真地发问,全场屏息。

    不同肤色的嘉宾济济一堂。他们分别来自150多家欧盟企业,美国、法国、德国等30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以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芬兰图尔库应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高校,他们齐聚在这座以“宜居”著称的中国西部中心城市。

    这一次,他们期待成都给出的答案。

    “蓉漂”+“双创”=“成都现象”

    2004年,四川雅安小伙袁旭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休学回到四川,成为“蓉漂”的一员。如今,这个戴着眼镜的28岁白净男孩已是身家超过3.77亿元的CEO。他创立的四川迅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被誉为“四川互联网第一股”,开盘后市值达到19.44亿元。

    创业维艰,袁旭仍然记得开始“蓉漂”时的情形。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做一款网络游戏产品。然而,这位年轻的创业者“选择了一个自己无法撬动的市场”,公司很快面临解散,每个月需要自己凑钱去发工资。

    就像“金庸小说里郭靖要去参加10年之约时,师父让他打不过杨康就跑”一样,袁旭需要保证自己活着。犯错不要紧,要及时纠正方向。2008年,他开发的帮助玩家提高网游速度的新项目,吸引了2000万付费用户,很快获得了4家机构的共同注资,总计1亿元,一路发展,最终顺利上市。

    袁旭的经历是发生在成都的无数“蓉漂”故事中的传奇一笔。袁旭说,在成都,每个月有20多场创新创业活动,几乎每天都有年轻人在这个城市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他们当中,有国家级专家李进,他组建了我国首个“药物种子库”——DNA编码化合物库。这位资深海归看到,入驻企业逐渐挤满了园区,过去园区里连海归团队都难找,现在光是海归创业博士 都“可以组成一支篮球队了”。

    思澜科技创始人、海归人才戴涛则在“创业天府·菁蓉汇” 路演活动中收获投资人“抢单”,他的技术团队生产的小盒子懂得“读心术”,能够精准监测到睡眠的各类参数,用以实现睡眠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综合症(SAHS)的实景测量和判断、睡眠质量评测以及夜间心电监控预警。

    他们赶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青年创富”的时代,而成都在青年创业者的眼中,显然正处在这轮汹涌大潮中最引人瞩目的潮头。

    数据显示,2015年1~9月,成都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万户,同比增长3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6个百分点。成都联合创投机构、高校院所、领军企业出资设立天使投资基金8只,设立基金总规模达7.3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增注册资本超过1000亿元,比去年同期猛增28.28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3700亿元,同比增长14%,高出同期规上工业主营收入14个百分点。全市专利申请量2.7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同比分别增长31.2%、45.6%。

    互联网大佬也慕名主动找上门了,这是市场的力量,也是成都的吸引力。成都本土一家小米模式卖家具的企业已经获得了雷军的千万投资。马云则计划“在成都再造一个中国西部的‘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包括阿里巴巴、淘宝网、阿里软件、支付宝等,都将在这一投资框架中与成都对接,合作总投资规模达1亿美元。

    今年5月,成都杜甫草堂迎来了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这里扫描二维码进行导览的“互联网+”式服务让他印象深刻。实际上,马化腾正是为四川省政府与腾讯公司在成都就围绕“互联网+”开展全面深度合作而来。

    大大小小的“蓉漂”与这座城市互相成就着对方。赛伯乐集团董事长朱敏正在成都金牛区就与四川省测绘局合作,筹建一个基于北斗的物联网产业众创大厦。未来他的团队希望在每个区都能建起这样的大厦来。

    这名36岁到斯坦福大学去读博士的海归在会议上动情地说:“我的中国梦就是把硅谷20年学到的东西,在硅谷创业与投资的实践用到中国来,让中国的科技产业真正能够腾飞。”

    圆梦,他选择从成都开始。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引入全球创新智慧

    成都与硅谷的距离有多远?

    在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美国硅谷摩根山市副市长玛丽莲·里布思女士回顾了这片创业圣地的发展历程:19世纪60年代,人类以梦想竞赛——要把人们带到月球上。两位斯坦福大学的校友建立了一个小的电子公司,就在帕罗奥图他们的车库里面,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惠普。这个车库被称为硅谷的发源地。惠普的第一个合同就是来自于迪斯尼公司的电影制作《幻想曲》。在银幕上,小学徒的扫帚被施展了魔法,翱翔于群星之上。

    从斯坦福大学到惠普的发展并不是个例。硅谷地区高校林立,然而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教授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毕业生会离开学校所在的区域去找工作。他鼓励他的学生留下来开创公司。无数兴起的小的公司带动了这片区域的发展。

    现在看来,成都与硅谷虽然各处地球的两面,但一些相似的特征让两座城市看上去并不遥远。作为中国高校院所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成都同样拥有丰厚的教育资源:53所高等院校、3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7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个、7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中心,科技资源位居全国前茅。

    正如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先生在会议上所说,青年创新国家才会朝气蓬勃,高校是青年成长的重要土壤,高校做好创新以及创业教育,国家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涌现。

    那么,成都如何像硅谷那样,用好“家底”举办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成都就是希望引入全球的智慧。这也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之一:开放包容。

    “建设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来进行创新和伙伴关系的建设,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到底谁承担责任?”以色列海法市政府战略规划与研究部部长加利特·兰德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他所在的海法市政府在创新创业的基础建设中担任了引导的角色。他认为:“创造一个城市创新的基础设施,关键就在于制定创新导向的政策,而且是在市政层面创造和制定创新导向的政策。”

    成都市委、市政府也正在努力承担这样的责任。

    今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明确四川依托成德绵地区开展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这是对四川、成都创新发展的巨大支持。

    政府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等方式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供给的进展和成效:出台《成都市科技企业创新券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科技企业创新券”计划,面向全市的创业企业发放最高10万元的“创新券”,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企业、中介机构进行双向补贴,促进创业企业和服务机构“精准对接”,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成都市现有国家、省、市级已挂牌创新创业载体121家,初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其中,成都创业圈最具影响力的创业交流平台“菁蓉汇”表现尤为突出。截至今年9月,“菁蓉汇”已聚集了近300家创投机构、超6000家创业企业及团队、逾万名青年大学生及创业者参与互动,89个主体活动路演项目达成意向投资金额9.6亿元。

    国际创新伙伴共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来自美国硅谷的玛丽莲·里布思感觉到,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将是另一个开始。“硅谷的创新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包括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以及可支付的住房方面,我们也需要有很多的创新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

    “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法国蒙彼利埃地中海大区副主席白艺峰先生说,“推崇国际化模式和国际伙伴的合作是必须的。”

    成都作为“创新的国际伙伴”,似乎给外宾们提供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答案。

    欧盟驻华使团副大使卡门·卡诺对成都的开放和发展印象深刻。他还能记起20多年前中国与欧洲几乎没有贸易往来的情景。而在这个中欧建交40周年的节点上,欧盟成了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每天的贸易额远远超过10亿欧元。而这座与波兰罗兹铁路相通的中国城市正显示出强劲的经济力量。

    “全球半数的笔记本芯片和2/3的平板电脑都在成都生产,成都的电子行业产值占其总值的近30%,成都有雄伟的发展目标。再过几年,第二机场可承运4000万旅客,天府新区将能承载600万人口。”她赞叹道。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CEO菲利普·马里亚尼十分关注成都“年轻的创新领导人”。拥有1400家公司,超过3万人员,这所在希腊语中名为“智慧”的欧洲大型科技园期待着与成都的合作。

    “成都的高新区以及索菲亚的科技园区都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和合作前景,我们有非常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活动要展开,可以创造很多的发展和创新的集群。”

    那么,成都将从国际创新伙伴身上获得什么呢?欧盟委员会欧洲创新管理学院执行总监狄瑞麟博士感觉到,这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雄心勃勃”的城市,“非常需要以持续的方式进行创新”。这位研究经济多年的博士从研究中发现,这样的创新,都需要“最佳实践”的范例。

    成都发展所指向的,正是“最佳实践”体现出的令人向往的创新生态。

    (林  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11月12日 05 版

创客的目光为什么聚焦成都
创新创业驱动激情成都
以成都为代表的中国西部已是创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