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来了,我们中小学该怎么办?”近日举行的2015明德教育论坛暨第十四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上,这个话题成为众多来自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热议的话题。
这也是当前最受中国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之一。
改革,对中国教育来说并不陌生,这些年大大小小的改革实在不少,但是每当我们对改革成效进行反思的时候,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高考指挥棒不变,再怎么改也没用!
去年,国务院公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在浙江、上海启动了试点,业界将2014年定义为“深改元年”。这是继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最困难的改革。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的话来说,“这一轮高考改革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不仅仅是教育会影响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全局,还涉及到国民素质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
如今,浙江、上海两地试点已有一年;高考使用统一试卷的省份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同时,各省市区正在酝酿本地的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据有关人士透露,北京的高考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确实已敲定,正在等待进一步的审核。
中国教育一向是“考什么决定着学什么”,因为这个逻辑,中国的教育才被打上了应试的标签。既然这样的逻辑暂时无法破解,那么现在“考”的这一端——高考改革的“按钮”已经按下,那么“学”的这一端——基础教育做好了“接招儿”的准备了吗?
仍有人认为无论怎么改还得看分数
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到底有什么影响?
“这次高考改革对我们来说可能有影响,但是总的来说还比较远,我更加关注中考的改革还有就是均衡教育对我们这些学校的影响。”在山西运城一所中学教初三的张老师说。
这名教师的话印证了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的判断:“我们教育界也有很多同事,对高考改革没有多少感觉,包括我们一些局长、校长。他们认为无论怎么改,最后都要考试,都要看分数。”
那么,此次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不少人觉得无非就是科目的变化,各科目在高考中比重的变化。然而,在一些专家看来,这种表面的变化意味着更深远的改变,“这种科目上的变化意味着我们首次在国家高考中把学生高中的学习过程当做学习的成果,纳入了高考,也首次把学生的选择性科目纳入其中。”张志勇说。
其实,上一轮课程改革就设计了选修模块。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那里有的学校对选修课一直持观望态度,拖着不开课;有的则把选修课开成了必修课,对于‘二选一’或者‘三选一’的模块全部开设,学生全部学习,负担特别重。”黑龙江省一位高中校长说。
“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搞选修课为什么困难重重?就是因为和高考没有关系。而这次改革中最大的技术突破就是‘必修必考,选修选考’。用考试制度来确保课程的设置。过去选修课可以不开,现在如果再这样就无法应对未来的高考了。”张志勇说。
但仍然有些中学校长对改革没有信心。
“一直都在改革,但是高考的赢家是谁,大家都看到了。那些超级中学哪个不是把学生的每一分钟时间用到极致?怎么改,用这种方式进行训练仍然能赢在最后。”江苏省一所乡镇中学的刘校长说。
这也将是这次改革的重点:提升高考命题的能力。“我们的命题要让那些反复进行知识训练的人考不了高分。”张志勇说。
如果真如专家所说,高考改革将形成倒逼之势,改变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教与学。学校不再用挤占学生时间的方式来获取高分,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地区差异大,改革恐怕不能一刀切
虽然不少一线的校长和老师对改革的认识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高考该不该改的问题,大多数校长、老师没有太多异议。
“应试背景下的教育,越是勤勤恳恳对孩子的伤害越大。我们做的事情其实不是教育而是向生命极限挑战。如果孩子今天夜里0:30写完作业,第二天早上醒来,那么第二天晚上这个孩子就可能会熬到1:00。”一位来自杭州一所名校的老师说。
“但是,中国这么大绝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推进改革。”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一位研究人员说。
确实,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十分期待改革的到来。
江苏沭阳一所普通学校的张老师介绍,早在2008年,他们那里就已采取了“减少考试科目”、“全面衡量高中阶段学业水平”、“逐步增加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等举措,这些做法与这次的改革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几年,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同时教育也比较发达的地区,部分学校已经在基础教育领域做了很多改革尝试,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实行了走班制,江苏省的一些高中课程改革开展得十分深入。
“所以,在很多大城市或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推行改革基本上是水到渠成的。”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那位研究人员说。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的地方,别说开设选修课、实行走班制,能把课程开足都还是个大问题。
“温饱尚未解决,何谈营养健康?”辽宁省辽西地区某初中校长这样比喻即将到来的改革。辽西属辽宁省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不高。据他介绍,学校共有1400多名学生,但地理老师只有两位,其中一位还是跨专业的。他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每周地理学科至少要达到两学时,该校初一初二每个年级一位地理老师,每位老师带至少9个班,一周课时在18节课以上。“这样的情况,你让我们如何改革?”
师资是改革的关键和瓶颈,一线教师的培训需要跟上
“高考、中考改革来了,随之而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基层教师有很大的冲击。”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程存说。
确实,任何改革改到深处,最终的成败关键就在教师。
“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基础教育提高质量和地位的必由之路,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取向。”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认为,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提高基础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谢维和的观点得到了广州增城区新塘镇西州小学副校长钟焕相的认同,她说,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我们学校教师都是师范毕业,不像初高中的教师,大学学的就是日后任教的那门科目。我们当年学的是综合课程,自己不专业。再加上学校师资也不富裕,每个老师身上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再来自己摸索改革,很难。”
教师怎样才算具有专业化水平呢?
用通俗一点儿的语言解释,“就是能切实地认识和掌握基础教育中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谢维和说,也就是小学老师就要清楚地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什么、小学阶段学校的办学特点有哪些,人们提到教师就像提到医生、工程师、律师那样,让别人真心认可你的专业水平。
比如,很多人都提到对小学生要多表扬,但是小学教师真正了解其中原因的有多少,“为什么要表扬,就是使他们更积极更大胆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建立一种健康、友好的联系。而这样一种健康友好的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可以让他以后更热爱这个社会。”
正因为很多教师缺少对不同阶段教育规律的认识,所以才只看重分数,觉得分数是唯一抓得住、摸得着的东西。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当然要通过培训。这是显而易见的途径。
但实际上,培训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那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比如我们那边的一所农村学校,学校里一共有百十名学生,现在教师的配置就是班级数(6个)再加上两三个人,6个教师要分别负责6个年级,剩下的两三个人则要承担起所有班级的科任课。这些老师基本不可能有时间参加培训。”
“你看到了吗?就拿此次会议来说,参加的都是校长及以上的人,我们没办法把老师带出来。”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程存说。教师需要更多的培训机会,他们需要前沿的教学观念、恰当的教学手段,可这些在落后和欠发达的地区都做不到。
口号喊大声一点,步伐走小步一点
高考改革涉及到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统筹规划,其中最关键的是育人为本。张志勇说,我们这次教育改革要回归本质。
然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革不仅是简单地喊口号,而是要通过推进教育发展来促进教育的深刻变革。
已有不少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此感到忧虑。河南省商丘中学校长刘彬表示:“高考需要改,可怎么改,是个大工程。”不仅是选拔方式,还牵涉到教材、教师、学生、学校管理,甚至包括高校。改革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就拿学业水平测试为例,对它的安全性和严肃性的要求绝不亚于高考。
“以往的改革都搞得轰轰烈烈,像搞运动一样推行下来,但其实我们非常害怕这样的改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一线老师说。
“基础教育改革口号可以喊大声一点,改革的步伐应该慢一点。”辽宁省葫芦岛龙港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说,其实这些年改革的呼吁一直没停过,但核心的东西都没变,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好,但孩子不是实验品,一所学校可以有机会去试错,去改革,但孩子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改革应该慢下来。不能急。
本报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吴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