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北京梦”,不是“北京人梦”

杨海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1月30日   T05 版)

    又逢一年就业季,对于那些立志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挥洒青春的毕业生来说,或许在面试场回答各种刁钻的问题并不困难,但面对理想的工作与大城市户口这道选择题时,他们却很难给出答案。

    他们中大多数将要面对的都是一道单选题——有时遇到了理想的职位,却被人无奈地告知“我们无法解决户口”;而那些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的工作,却偏偏开出了“可解决户口”的价码。

    更让这些毕业生灰心的是,他们奋力追逐“北京梦”“上海梦”的步伐,终究没有赶上户籍制度变化的速度。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北京和上海首先响应,随即抬高了各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落户门槛。

    新标准扑灭了众多毕业生快速成为“北京人”“上海人”的梦想,但依旧不能阻挡他们涌向这些城市的冲动。事实上,“北上广”等大城市聚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领跑者,如果想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可供毕业生们选择的城市其实并不多。

    留在大城市,除了远大的理想外,还有现实福利的考量。“北上广”等大城市坐拥中国顶尖的大学、一流的医院,大量优质的公共资源都集中在这里。而一张本地户籍卡能带来的,是人们在享受这些社会福利时,比“外地人”付出更低的成本。

    也正因大城市户口的稀缺和它所带来的部分“特权”,毕业生们对这张卡片的趋之若鹜才显得不足为奇。

    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几年间,仅北京市每年就有近10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择留京,而北京市每年为应届生开放的落户名额却屈指可数。如何为那些无法落户的毕业生提供在京拼搏的信心和保障,正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

    令人欣慰的是,“本地人”与“外地人”在社会福利上的差别正在越来越小。

    《意见》在收紧特大城市户口的同时,也在开放“居住证”制度。拿到“居住证”的毕业生仍然可以参加社保,购车、购房,他们的子女也可以享受当地的义务教育,就连最难解决的子女异地高考也正在酝酿着破冰。

    有无户口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已经在逐渐降低,只是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消解不少毕业生对北京等大城市户口的崇拜。

    除了对物质福利上的孜孜追求,“一户难求”的背后,还隐藏着毕业生们在城市里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似乎没有“户口”就不属于这座城市,就游离在城市的“边缘”;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北京永远都只是“他们的北京”。而已经拿到北京或者上海户口的人们,一边抱怨城市恶劣的环境、激烈的竞争,一边又无法掩饰作为“皇城”或者“东方巴黎”居民的优越感。

    归属感和认同感来自于别人的尊重,来自于城市的包容。这些不会因为一张户籍卡就能自动获得,而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中、在对城市的贡献中,才能逐渐积聚起来。

    在很多人眼中,大城市“户口”正在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成功的标志。不少在北京打拼的毕业生在过年返乡时,“有没有北京户口”成为家人朋友最关注、问得最多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工作好坏并不重要,有没有北京户口似乎才是判断一个人在北京成功与否的标准。

    就像家人朋友的认识一样,大城市户口已经超越了它作为一种人口制度的功能,正在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评价。而毕业生们在这种社会评价的裹挟下,正不知不觉地在“户口崇拜”的路上越走越远。

    长期的地域差异造成了户口的价值高下,而破除这种“唯户口论成败”的社会评价,不仅需要自身对户口保持清醒的认识,也需要在城镇化的大潮中逐渐消弥地域间的隔阂和固化。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拥有“北京梦”的青年真正感受到北京是“我们的北京”,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北京”。

“北京梦”,不是“北京人梦”
大城市户口 导演的“虐心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