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我的职业我做主

本报记者 王林 实习生 陈姿妃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1月30日   T07 版)

    2013年8月,邓开锐在新疆旅行。大学毕业以后,选择Gap Year的他在过去的一年多,游历了3个国家,行程超过6万公里,试图通过长途旅行来体验和感知真实的社会。 受访者供图

    对于工作,刘雨涵一直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开心”。这个今年夏天刚从华中某高校毕业的90后很满意自己现在的工作——在家乡山东菏泽的一家国企从事宣传工作。此前,她在今年毕业后的短短5个月内,先后两次更换工作,“因为干得不爽”。

    工作就要干得开心,不后悔,薪资标准并不是第一重要的……有类似想法的不止刘雨涵一个人。刚刚毕业,初入职场的90后面临的就业选择更为多元,他们对工作和就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态度。

    在职场上,自己开心最重要

    时间拉回到1个月前,刘雨涵还在北京的深秋中纠结。

    那时,刚毕业的她已先后在北京做过两份不同的工作——一家地产公司的宣传岗位和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媒体运营工作。“一个干了一个月,另一个干了两个多月。”

    沈伟华(化名)是刘雨涵曾工作过的地产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虽然与刘雨涵并不相识,但作为负责招聘工作的人力资源主管,沈伟华觉得,这样频繁地辞职、跳槽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并不见得是好事。

    “履历上好不好看都还是小事,更大的问题是,频繁地‘闪辞’让她不能沉下来做好一个工作,以后再重新找工作时就没有专业上的优势,更不好给自己找一个稳定的职业方向了。”沈伟华表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短时间内频繁“闪辞”,容易给用人单位和职场前辈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

    因为规模和名气都比较大,沈伟华所在的地产公司每年都会在全国招聘近百名应届生。“往年也有人在一年内就离开公司,但这两年刚进公司没多久就‘闪辞’的比以前更多了,今年有七八个是这样。”对于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沈伟华并不理解。

    事实上,近几年刚毕业大学生的跳槽比例并不低,他们对企业以及工作岗位的忠诚度在持续下降。

    智联招聘去年发布的《2014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90后职场人中,有跳槽想法(含正在办理入职/离职、更新简历和有意向)的比例为55.4%,而在80后群体中,这一比例为47.3%。

    今年11月,智联招聘又发布了最新的《2015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对比最近两年连续春秋两季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秋季白领的跳槽行动更加显著。

    该报告显示,已经有13%的白领拿到意向性的职位,四成白领已经更新了简历,超过三分之一的白领也有跳槽的意向,肯定不会跳槽和暂时不想跳槽的白领比例仅占一成。90后职场人中,已经有跳槽实际行动(包含正在办理入职/离职手续和已经更新简历)的比例高达54%。

    作为初入职场的“闪辞者”,面对外界的非议,刘雨涵表现得很淡定。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不避讳自己5个月内两次辞职的经历。

    “刚开始工作嘛,在哪儿工作也不太重要,跳槽好几次也不是事儿,未来的机会和时间还很长。关键是做的工作得有意义,如果能有一点儿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更棒了。”

    理想的工作和职场是怎样的?刘雨涵把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归为一句话:“自己开心最重要”。

    选择创业,因为不想让自己后悔

    相比于刘雨涵毕业以后的“闪辞”,明年夏天即将毕业的江一帆的选择似乎更“稳定”——在南京审计大学本科阶段,他选择自己创业,做一款名为“moco”的组织社交和协作的App。

    学习CPA(注册会计师)专业的江一帆已经拿到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工作邀请),而且对方开出的薪资水平也很高,但他仍然想把自己的创业项目继续开展下去。

    “我们这个项目已经做到了一定阶段,如果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然后把这个想法抛在脑后的话,可能10年以后会后悔。”江一帆说。

    同样不愿让自己后悔的还有北京林业大学的叶小滢。她在大二时就尝试做旅游创业项目,大四时拿到了一家著名旅游网站的offer。但在大四毕业的当口,她决定和创业伙伴一起开一家众筹餐厅。

    对于江一帆和叶小滢的选择,外界给予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由于父亲也正在与人一起重新创业,江一帆的创业决定在父母那里得到支持。“他们给我的教育方式都是比较开明的,很多决定我都可以自己来作。”

    对于自己女儿将来的就业选择,叶小滢的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他们会提出希望我去哪里上班,但最终还是尊重我的选择。”

    而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下,学校主管创业的老师对叶小滢的众筹餐厅项目也特别看好,她的班主任甚至还入了股。

    谈到自己创业的决定,江一帆和叶小滢特别感激外界给予的理解和支持。“作出创业的选择之前,内心也有犹豫,但是家里和学校给的支持,会让创业的选择更坚定。”

    “毕业前后一年的选择,基本就决定了未来的方向,选择了之后就不会再去想别的。”叶小滢感觉目前自己的精力都集中在创业项目上,对于创业的是与非,以及外界怎么看待,她并不是特别关心。

    Gap Year:远方和苟且,该选哪个?

    “趁着年轻,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青春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这些充满文艺气息的话,被很多尚在学校,或刚毕业的年轻人奉为至理名言。

    出生于1991年的邓开锐就是其中之一。去年7月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他的“Gap Year(间隔年)计划”。

    “Gap Year”是指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利用假期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试图通过旅行或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培养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以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住过13次沙发,搭过300多辆陌生人的车,坐过60多趟火车,乘过40次轮船,坐过两次飞机,游历了3个国家、6个口岸城市,行程超过6万公里……这是邓开锐用一年多时间“穷游”后的“成绩”。

    但在一开始,父母非常反对邓开锐在毕业以后的第一年长期旅行。在并不了解“间隔年”概念的父母眼里,学成毕业后就应该早点儿工作,让生活尽快步入正轨,而长期独自旅行既太过冒险,成本也太高,而且以后找工作会很困难。

    但邓开锐的计划并不是心血来潮。此前,他在学校里和朋友、室友讨论过很多次,还在大学时就开始计划自己“Gap Year”旅行的路线、住宿、旅费来源等。

    GAP的这一年里,邓开锐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生存技能得到提升。在拉萨卖帽子,在北京卖糖葫芦,在重庆摆地摊,在新疆卖葡萄干,在云南盈江当搬运工人,在厦门的咖啡店当服务员……各种工作都尝试过以后,他发觉自己已经能够实现经济独立,“那一瞬间的感觉特别自豪”。

    但在外旅行也并非一帆风顺。“从尼泊尔回拉萨时,身上仅有的一张百元大钞竟然不见了,揣着1角钱的时候真是一点儿底都没有。”邓开锐回忆,每当这个时候都特别想家,但又不敢给家里打电话,怕父母担心。

    “有一次我在厦门,在船上接到爸爸的电话,说梦见我在外面又黑又瘦,像捡垃圾的一样。”那一瞬间,邓开锐发觉自己对家庭的感情更深了。

    在外旅行一年多,给邓开锐带来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走了半年,回来领毕业证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更健谈,乐意交流、分享,想法也更成熟。”邓开锐的一个大学同学这样评价。

    回首自己一年多前选择GAP时的决定,邓开锐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意志更坚定了。“自己选择的路,一定要走完。”

职场“前辈”眼中的90后新人
我的职业我做主
你不知道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