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金庸,为何笔下的女子不经过朝夕相处,就能轻易且笃定地爱上一个人。金庸回答:山高路远,错过可能就是一生。
这段对话是真事还是讹传尚未可知,不过却道出了恋爱本质:“脱单”本身就无所不用其极。
在古代,空间挤占时间。那时的异地恋,要坐快马,要飞鸽传书,要无尽等待,不乏失去联络、死生不复相见的悲剧。换作是我生活在古代,迎面走来喜欢的人,也会立马扑过去。
现如今,时间消灭了空间。青年利用社交软件,每天都能召开“相亲大会”,如皇帝选妃般对着汉子(姑娘)的照片进行“遴选”。古人的恋爱,要用诗词、书信,神交好一阵才有可能定下终身;现代青年们用QQ、微信、陌陌、探探……聊得投机后,可以直接来一句“约不约”。
我与现任女友正是在社交软件上认识的。读研期间,我俩大晚上在某个社交软件上相互点赞,开始闲聊,聊哲学,聊艺术,聊动漫,无话不说。而现实中,双方此前并无交集。
毕业晚会那天,我喝高了。晚会结束,我发信息给她,“咱俩好吧?”
“你睡醒了再告诉我。”这是那天她扔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后来她去了天津工作,我在北京;她继续在天津,我又到了西北。反反复复,吵吵闹闹在一起两年。一次吃饭,她对我说:如果不是当初和你聊得比较开心,真心不想跟你好。
我有位南京的朋友最近也发现自己“被约”了。这姑娘大学毕业,在当地工作了3年,到了适婚年龄,全家都急得不行,天天给她灌输“嫁人要趁早”的观念,安排各种相亲。姑娘也有脾气,死活不从。
某天,突然很多陌生人加她微信好友。姑娘纳闷,这些人都对自己有所了解,而且都声称之前已经聊过了。姑娘回家问她亲妈,亲妈立马就招了。原来她妈用她的照片,在社交软件上结识了不少男生,划分成三六九等,把姑娘的微信号透露给了一些优质男……故事的最后,姑娘居然在这些男生中聊上了一个,恋爱了。
相亲是年轻人交友的途径之一,可为什么不少年轻人抵触相亲,更乐意借助社交软件?
在这个信任成本极高的年代,我们已经习惯功利地把个人条件一二三摆在桌面上,再谈够不够资格坐到一起,反而丢失了那种令人头昏脑涨的幸福冲动。在不少青年眼中,相亲已成为一种无能的表现:感情无能、恋爱无能。
其实,恋爱容不得他人冷眼旁观。自己的恋爱成了周围的人津津乐道的事情,这种诡异的热情给人一种不安感。原本私密的个人问题,却成了大家集体关注的话题。
而社交软件轻易地用一道“无知之幕”将人与人隔开。即使对方是一只“狗”,只要有共同话语,双方就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下去。在这个空间里面,决定成败的只有一件事:酒逢知己还是话不投机。
也有人觉得现在人的网络交友恋爱越来越不“单纯”。在网络刚刚普及的年代,每个人对网恋都有种仪式感,聊个QQ都得约好几点几分。本质上社交软件恋爱与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迟早会从线上走到线下,就像《第一次亲密接触》里的“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终究会在快餐店相见。
更多人害怕的其实是社交网络当中的欺骗陷阱。时代在变化,要恋爱,就需要具备分辨真心实意与虚情假意,甚至不怀好意。现实中也有骗子,社交App里也有真心。
我们习惯把社交关系分成强关系和弱关系,觉得没有现实支撑的关系就像是沙子,一动就散。但是,关系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弱的可以变强,强的也能变弱,甚至消失。恋爱靠的是一颗真心,其他的都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