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的发现》到手并不是通过作者,尽管跟他很熟。随手一翻,见到两行简谱,正文的第四页。哼了前两小节,立刻时光倒转,听觉中的记忆被唤醒,连带着视觉,甚至嗅觉,一块儿回到了那个时代:所在部队暂住地的空场,银幕上的《宁死不屈》,周遭废弃的阿胶厂,废弃的驴皮散发出的宁死不屈的气味。
“历史是有声音的”。有这一句就够了。声音又是图章,盖在每个时代的封面。也就是说,你可能对你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一些细节模糊了,或刻意不去、不愿去追寻,但当那个声音一旦出现,仿佛被踹开了那扇门,接下来的事情恐怕是你下意识阻挡不了的,全想起来了,历历在目。
作者干的就是这件事。把个人的、群体的(包括特定群体),时代的,乃至历史的“存量”声音,借助老歌,翻了出来。但事情并没到此为止,作者情在“老歌”,意在“发现”,所以这本书应该是两个题目。
后一个题目,即“发现”,很有些意思,作者没唱出来,含着,你得自己体味,至少我是这么看这本书的。比如《东方红》,是如何从陕北民间小调,到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历经70年的词作者公案也许并不是多么要紧的事。倒是作者不知从什么地方淘来的一本1945年12月冀中军区印行的歌本,其中一首叫《欢送于司令员》的歌被作者关注——于司令英勇善战,抗战胜利后,奉命去东北,“英勇的子弟兵全体指战员”,“我们快活歌唱欢送于司令去东北”。送往迎来,歌唱一曲,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恋恋不舍。
歌曲的沿革是作者的兴趣点。他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同时期的版本一一呈现。最初的几个版本中,有“不许随地大小便”,“每日进行自我检讨”,“见了女人要正派”,“牲口大车要照料好”这样的具体规定,也有“全国大举进攻开始了,革命胜利实现在明朝”这样的动员。作为一首歌,一首进行曲的歌,容量过大。让人想起了《国际歌》,欧仁·鲍狄埃的原词有近六十行。现在这个样子,不知是谁删繁就简的。但对原歌词中的一句印象颇深,“讲平等,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权利”。
作者选歌并以此为基点,辐射演绎与之并行的故事,故事背后的背景当然是他的经历、偏好和情怀。这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看出来的,所以曾在微信中对作者说,“头一篇是《月飞山》,这直接就是一暗号”。应该还有好多老歌和更多的发现,作者出于各种原因略去了,日后再说吧。
自序中,作者说自己是游走大小公园、参与各民间合唱团体的“野唱”,属江湖歌者,讨好的说,是游吟歌者,故在书封底盖上个二维码,读者愿意,扫一下,作者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说唱一通,这还真得费把子气力。一本四十来块钱的书,连看带听,是搂草打兔子,真得一兔子,就算抄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