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并按照这一理念,把扶贫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会要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稍后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把“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工程中的第四项重要举措,要求加强教育扶贫,对贫困家庭的高中学生,要全部免除学杂费,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
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本报联手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中国银行,连续3年举办“助学·筑梦·铸人”系列传播活动,逐渐在高校校园成为一个温暖的育人品牌。去年的活动启动后,不足半月,就有超过10万名寒门学子向我们聚拢。每一场充满正能量的主题报告会,都会在校园里排起长龙。如今,在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新形势下,新一年度的活动又拉开了帷幕,我们更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有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用知识改变命运,都是一次精准有效的扶贫,继而还可能带动一个贫困家庭的脱贫。
大量繁琐、具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政府和学校相关机构(包括团组织)担当的,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为之传递信息、宣传政策、鼓劲加油,勉励寒门学子自立自强、感恩社会,并向社会选拔推荐贫贱不移、砥砺成长的优秀人才。下一步,我们还将把这一活动在网络空间深化拓展,让关爱、互助的暖流永不停息。
同时,本报也将以更大的热情,报道传播团学组织开展教育扶贫的情况,更好地助力教育精准扶贫。今天对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贵州开展职教扶贫工作的报道,体现了本报的一贯关注,也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