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0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教育大咖谈新时代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不能照设计图铸造

本报记者 邱晨辉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04日   09 版)

    “不可否认,创新人才是可以培养的,但是不能用设计图的方法来铸造。与其刻意培养创新人才,不如花心思致力于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年会上,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信刚在谈及培养创新人才的话题时如是说。 

    在张信刚看来,拥有较多创新的社会往往有个相似点,即人和人的关系相对简单,相应地,我们的社会流行的一些观念、形式主义和人际关系,则不利于创新。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不少人在夸小孩时会说,“你孩子真乖啊,他好听话”。

    “这是不是赞扬的话?”张信刚问,“假如这是赞扬的话,小孩听多了,当然要听话,当然要乖”。乖了之后还会创新吗?不一定,但很可能不会。毕竟,创新要求一个人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能从一些无关联的事件或现象中觉察到其关联,要求人能够打破陈规的,是“不乖”“不守规矩”的,否则没有办法脱颖而出。

    前不久,马克·扎克伯格给初生女儿的公开信,引发公众关注,除了慈善事项外,信中也描述了未来教育与互联网融合的场景及可能性。时代呼唤教育创新,中国教育也到了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获得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新阶段。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使人们有创新的基本能力,比如逻辑思维,比如敢于把不同的思想公之于世、让别人知道的勇气。”张信刚以中学教育为例,他认为,中学应该加强科学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强科学课程设置,而是要加强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传授。

    当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提到了创新环境的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创新要从开放办学、下放权力、解放学校开始。他说,教育的开放、下放、解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主题词,“只有多样化的教育体制才有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也有同感,在他看来,即便是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依然有值得“下放”的东西,值得“解放”的东西。曾有前去十一学校考察的教育界人士问李希贵,“你们这么大的改革,你是怎么给老师洗脑的?”

    李希贵一听就害怕了,“第一,你怎么能这样侵犯人格?第二,你能够做到给别人洗脑?第三,你真的洗了脑之后,你不是孤立无援吗?”所以他认定,不要奢望固化思想,而要致力统一目标,“如果我们把所有人的思想固化,我们怎么能够创新?”

    最近,李希贵在读一本书,叫《重新定义管理》,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即城市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创新力或生产力提升15%。然而,企业员工的创新力或生产力却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降低。

    对此,李希贵也有深切的感受,“一位国际知名大学的前校长说过,当校长好比当墓地管理员,下边虽然有很多人,可是没人听你的。这就是那本书里说的意思,特别是要把自己不当一个学校的中心人物,更不容易。”

    “当我们放弃一些微观的领地,把其他一些营造环境、氛围的事情做实的时候,那些曾经放弃的地方可能就会产生大量的创新。”李希贵说,以他所在的十一学校为例,学校的权力、年级的权力、学科的权力以及教师的权力都有一个明确的边界。

    这其中,校长只能够确定学校的课程方案,明确教育教学的价值观,确定评价方案,却不得把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在课堂里强制推行。李希贵说,这是学校章程里明确规定的校长权力的“负面清单”。

    在学术领域也是一样。李希贵说,一个学科有学科主任,有年级的教研督长,有课程首席教师,他们之间也有各自的权力边界,“不要小看一个学术圈子,他们之间如果理不清,也没法创新,一线的教师也没有办法冲破那些所谓的学术桎梏”。

青少年科技创新VS学业投入时间精力少
孩子进城读书就能学得好?
培养创新人才不能照设计图铸造
与其谈论出身,不如默默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