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镜头里的真实故事

告诉你“这里是新疆”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11日   06 版)

    1979年,10岁的白克力和父亲第一次进罗布泊,父亲狠心把他一个人留在那里,只有毛驴作伴。在父亲的引领下,白克力渐渐成了罗布泊的“活地图”,在不依赖现代化导航工具的条件下,仅凭感觉就可以自如地出入这片“生命的禁区”。

    现在46岁的白克力居住在罗布泊北面的迪坎儿乡,平时做点小生意,种些葡萄。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罗布泊向导,这为他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长久以来,新疆留给人们的印象大都是遥远和神秘,绵延不断的沙漠和热爱歌舞的维吾尔族人……但是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这里的人们如何应对?在央视纪录频道刚刚播出的3集纪录片《这里是新疆》里,纪录片人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寻找新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点,告诉观众一个具体、真实的新疆。

    “这是我们家族的血脉”

    这次,白克力要带领一个内地来的摩托车队穿越罗布泊。当疲惫的队员休息时,白克力像在家里一样为他们准备手抓饭。所有被他带进罗布泊的人,最后都成了亲兄弟一样的好朋友。

    罗布泊,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的死亡之地。沙暴、缺水、巨大的温差,现代化的定位工具在这里也经常失灵,许多人由于迷路最后渴死在离泉水不远的地方。在探险者眼中充满了神秘和未知的楼兰,对于白克力来说,却是他祖辈曾经的家。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像白克力一样的农牧民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走出村子,开始尝试更便利的生活方式、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可是,对于在罗布泊蒙着眼睛也能走出来的白克力来说,在乌鲁木齐这样的大城市辨认方向却是一件艰难的事,“一个一个的路口,一样的路,一样的楼,找不到路,到目的地总要绕来绕去”。

    “以前坐别人的车不方便,现在自己买车了,所以每次去罗布泊一定会带上儿子。”白克力说,他的爷爷曾在100多年前为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路,进入罗布荒原寻找著名的“六十个泉”。“我是我们家族的第三代向导,我必须把这个技能传给下一代。这是我们家族的血脉。我儿子能单独带人进罗布泊那天,我会非常高兴。”白克力说。

    在新疆,人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不论是大漠戈壁,还是绿洲湿地,新疆人面对自然都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爱。

    被称为亚洲大陆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世代居住着柯尔克孜族牧民。7月初,71岁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布茹玛汗一家正准备转赴他们下一个牧场。冬天,他们住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河谷地带,随着温度回升,山上草场的冰雪逐渐融化,他们会逐步上移,直到最高处的夏季牧场,海拔4000多米的冬古拉玛山口。转场,这种古老的游牧生活如今仍然在新疆延续着。为了应对长达半年的冬季,牧民们赶着牲口辗转在不同海拔的牧场。

    “海拔4000多米的冬古拉玛山口,白日里大风吹得我们四散奔逃,寻找能够避风的所在,布茹玛汗大妈一家却依旧按部就班地忙碌着他们的生活。自然条件的恶劣对于他们的生活仿佛并不是阻碍,反而刺激着他们的成长。”《这里是新疆》的导演孙戈霆说。

    “以前我们用驴驮东西,甚至有人要自己扛东西上山。下游山谷发大水时,根本没办法通过,常有骆驼牦牛被冲走。”布茹玛汗一家一年大概要转场11次。如今,政府改善了牧道,之前要走两三天的路程,现在半天就可以到达。自治区定居兴牧工程实施5年以来,政府为改善牧民生活条件而实行的各项政策已惠及10万多户游牧民。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布茹玛汗就开始义务守边,帕米尔高原造就出来的体格和意志使得她可以自如行走在高原的边境线上。50多年来,布茹玛汗记不得自己刻了多少块石头,这些石头是她心中的界碑。在片中,布茹玛汗用不标准的汉语说着:“中国,中国在我心中。”

    “感觉自己很轻松,就像是天上飞翔的鸟”

    23岁的哈萨克族小伙凯撒是乌鲁木齐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普通职员。一项叫高山速降的运动已经让他在床上躺了一个月,起不来,腰上没劲,腿也动不了。工作、骑行、养伤,这就是凯撒的生活。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凯撒来说,专业速降自行车价格不菲,他省吃俭用大半年,买了一台二手的,接下来他需要寻找一个有更大发挥余地的空间,电影《车轮不息》给了他启发。

    凯撒要去体验的火焰山,在中国还没有人敢骑车尝试。在那里,夏季地表温度可达70摄氏度。很少有人选择去爬这座山,更别说推车上去。虽然看过国外车手的视频,但在亲身尝试前,凯撒根本不知从何下手。上山的过程也是他寻找速降路线的过程,貌似平坦的土坡,近看到处是断崖、石块。但在凯撒看来,这项运动不危险就不好玩了,“经验都是摔出来的,有些东西你不亲身体验一把,永远不知道是啥感觉”。新疆广袤、奇特的环境为凯撒追逐极限感觉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时髦、炫酷的元素并不只属于大都市,如今的新疆,人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属于新疆的动感和时尚。就在凯撒用单车探寻着世界,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的时候,古老的丝绸被年轻的设计师赋予了新的生命……

    艾德莱斯是维吾尔族人利用纯植物染料和独有的扎染手艺手工编织出来的丝绸,延续至今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和田市吉亚乡集中了最多的艾德莱斯手工编织传承人,80岁的麦麦提敏从15岁跟父亲学织艾德莱斯,他是家族第三代艾德莱斯传人,先后收过10名徒弟,但他们大部分都放弃了。

    “艾德莱斯的制作工艺已经快消失了,现在的年轻人不接受这个”。24岁的维吾尔族小伙阿不都热西提并未学过艾德莱斯的制作,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这门传统的技艺进行现代改良。“原始制作这个丝绸的人的想法是,只有做在丝绸上的花纹,它才叫艾德莱斯,而我是用现代理念、现代思想去做。”阿不都热西提说,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传统的花纹就没有新的花纹,也就是说一棵树得有了根才能发芽。

    游走在传统与时尚之间,吸取着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营养,阿不都热西提通过对传统艾德莱斯图案的提炼和重新组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并把它们运用到了日常用品当中。这些理念在艾德莱斯之乡和田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也得到了当地工匠的认可,更为他引来了漂亮的女友。

    “我玩跑酷感觉很自由,能忘掉所有不愉快的事情。感觉自己很轻松,就像是天上飞翔的鸟。”维吾尔族小伙阿卜杜拉的跑酷团队如今已经组建7年了,他们希望通过团队的展现,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喀什故城的魅力。欧洲传到中国的跑酷是一项城市里发源的极限运动,也是依靠自身的体能,快速、有效、可靠地驾驭环境的艺术。在他们眼中,栏杆、围墙、屋顶,任何障碍物都是可以穿越的坦途。

    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喀什故城是阿卜杜拉从小玩大的地方。迷宫一样的街道,很多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也是练习跑酷的绝佳场所。喀什老城目前正在进行修复性改造,改造后的老城保留了房屋的原始风貌,拓宽了道路,接通了自来水、天然气、下水管道,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阿卜杜拉希望用跑酷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来这里看一看。23岁的阿卜杜拉的愿望是大学毕业后成立自己的跑酷俱乐部,甚至把跑酷当成一生的职业。

    “我打开我的玻璃窗,闻见楼下抓饭香”

    49岁的汉族司机长石忠敏和51岁的维吾尔族司炉司马义,已经在一台服役30年的蒸汽机车上工作了12年。由于车头巨大的锅炉挡住了视线,不论春夏秋冬,驾驶过程始终有人要探出半个身子在车外。

    1952年到1988年期间,我国一共制造出了近1万台蒸汽机车。如今,蒸汽机车在中国乃至世界已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在1970年建成投产的新疆国有重点煤矿区三道岭露天煤矿,如今依然有5台蒸汽机车承担着煤炭运输的任务。蒸汽机车将煤炭从矿坑运送到十几公里外的转运站,再由铁路货运部门运往内地。

    三道岭最多时有机车工四五百人,现在就剩下70多人。仅存的这几台蒸汽机车也将正式退役。如今的新疆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5760.2公里,比2009年增长了50%,2014年兰州至乌鲁木齐的首条高铁开通,新疆正式进入高铁时代。短短5年时间,新疆铁路实现了内燃时代、普速时代向电气化时代和高铁时代跨越。

    29岁的杨超是俄罗斯族人,和他的回族朋友马可谦一起,两人多年来合作创作出很多在新疆本地颇有影响力的歌曲,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真实的新疆是什么样的。“我打开我的玻璃窗,闻见楼下抓饭香,穿上我的新皮鞋,二道桥去逛一逛……新疆不是你想的,骑着骏马保边疆,开跑车,住洋房,天天忙,你再不要装……”在他们的新作《新疆儿娃子》MV里,展现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今日新疆。

    杨超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他主持的“新疆原创音乐潮”每期5个小时,在乌鲁木齐,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我的工作就是他们写了歌,然后发过来,推荐给更多的听众去听。我生产音乐,也是音乐的搬运工。”杨超说。

    现在杨超已经不满足于在节目现场播放录制好的歌曲了,他组建的国内第一支广播节目中的现场乐队已经初具规模,在他看来,这样可以更好地跟听众互动。

    聚焦今日的新疆人

    如今,现代化,开放、友好的新疆正迈入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2014年全区GDP达到9264.1亿元。现代与传统兼容并蓄,活力与平和水乳交融,这里的47个民族,2300万人口,在延续祖先传统的同时创造着未来。该怎样在纪录片里表现这所有的变化?

    2015年6月18日,在新疆自治区宣传部召集的策划会上,听完孙戈霆对此次拍片的计划,有当地学者开玩笑说:“你们是来新疆吃快餐的”。时间凝固了10秒……“简单”“缺乏营养”乃至“凑合事儿”是孙戈霆对快餐的理解。当时,他沉默了,因为这不是他的初衷。

    “我希望能全方位展示新疆,但新疆真不是3集片子就能承载的。走访调研中,我遇到了很多鲜活的故事、太多沉默但精彩的人物,但大多不是季节不对,就是周期不允许。”海量的信息,孙戈霆选择做减法,把重点放在看得见抓得着的当下新疆人身上。

    为了更多地展示新疆,每集25分钟的时间里安排了至少4个人物故事,快节奏的叙事和剪辑方式使得通篇与主题相契合:如今的新疆充满了律动、希望与勃勃生机。在孙戈霆看来,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文化血脉的延续,还有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融合与互通。

告诉你“这里是新疆”
三江侗乡的“宝贝疙瘩”
“各民族的朋友支撑我走下去”
提孜那甫边防派出所的110宣传日
湖北恩施:“碳晶取暖”温暖山区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