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北京八一大楼。习主席亲自向新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这一刻,注定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谈起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战略支援部队党委一班人感慨良多:接过这面军旗,就是接过了期待和责任,接过一副沉甸甸的担子。这些天来,他们把训词字字句句牢记在心,建设过硬部队、培育新质作战力量的思路逐渐明晰。
“没有高度融合,就没有联合作战”
2011年5月,美军击毙本·拉登的作战行动,为世界各国军队上了一课。表面看来,是两架“黑鹰”直升机和24名“海豹”突击队员在执行任务,但其背后却有着一个庞大系统在支撑:若干颗侦察和通信卫星、一架担负实时传输和无线监听任务的隐形无人侦察机、多架空中待战掩护的F/A-18战斗机、一支担负战略支援的航母编队、两个中亚基地和五个指挥中心,以及近万名各类支援保障人员都在同时忙碌着。
这种小规模行动、大体系支撑的作战模式,充分展示了现代作战的制胜机理。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
反观我军,条块分割、烟囱林立,各自为战、信息独享,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种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让每一名想打仗、谋打仗的血性军人为之焦灼、痛心。
“没有高度融合,就没有联合作战。”战略支援部队组建之初,就紧紧盯住制约我军联合作战的瓶颈短板,誓言凝聚攻坚意志,搬开条块障碍,系好融合扣子。
他们以组织开展军事工作筹划研究起步,围绕如何理解任务、如何建设发展、如何在更高起点上开好局,充分发扬军事民主,组织不同类别部队、军地相关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座谈交流,对部队职能定位、编成结构、领导指挥体制等重大问题进行持续研究论证,形成了近百万字的研究和工作成果,各级对融合的理念愈加牢固,融合的举措更加具体。
战略支援部队司令员高津说,实现体系融合,就要通过融合条块、融入全军,尽快补上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战略短板,撑起全军体系的“信息伞”。他们正在围绕习主席强调的一体发展,融合条块、构建体系,并积极探索为全军提供准确高效可靠的信息支撑和战略支援保障。
军民融合是信息化战争的“天性”。围绕实现军民融合,战略支援部队领导提出,要从规划、机制、资源、项目、运用和人才等方面持续推动深度融合。新年一开局,部队谋划建设的多项战略工程中,已出现不少军工企业、科研院校专家的身影,一座立足部队、面向全国、服务强军的“云智库”初露端倪。
“加速培育新质作战能力、打造新型作战力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军事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短短数十年,平台、侦察、传输、感知、控制等一系列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质的跃升。
进入21世纪,新军事革命的冲击波汹涌而来。特别是随着信息、智能、隐形、纳米等战略新兴技术的持续突破,无人、隐形、水下、反导、太空、网络、远程打击、光学、动能、定向能等新质武器陆续问世,新型作战力量成为军事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军事强国竞争的新“宠儿”。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组建了太空作战部队,建成了下辖10万官兵的网络司令部,打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战力量。俄罗斯整合空军与航天作战力量建立了空天军,组建了网络战指挥机构和部队。英国启动新锐网络战部队“第77旅”,通过脸书网站平台专攻“非常规信息战”。日本则通过《宇宙基本法》加快太空军事化进程,积极组建“网络空间防卫队”。
面对这场新军事革命的汹涌浪潮,谁洞察先机、顺势而为,谁就能抢占潮头、赢得未来;谁思想保守、故步自封,谁必然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
当此之际,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组建战略支援部队,打造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并将其作为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千钧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这支部队全体将士身上。
围绕加速培育新质作战能力,他们确立了技术武器化、力量体系化、能力实战化的发展方向,以进入战备为指标,分阶段推进实战化能力建设。并明确提出,对定型装备,要加紧编成作战单位和基本作战单元,构建相应作战指挥保障体系,进而规划战场建设。对在研装备,要超前组建试训部分队,预留规划接口、发展空间,大力培养骨干,宁可人等装备,不可装备等人。对预研装备,要在编成规模、作战部署和相应保障配套上预留空间,实现滚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持战略竞争的后劲。
笔者在战略支援部队采访时看到,各级官兵都带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改革、促转型,许多摸惯了键盘鼠标的科技专家穿上了作训服,走上了练兵场。曾经束之高阁、停在纸上的科研成果,被带到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现场和部队演习训练场,成为提升新质作战能力的“倍增器”。
“只有锐意创新,才能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
作为一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战略支援部队把创新视为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动力之源,聚力创新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理论、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
近几十年来,军事理论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军事理论的先导周期大大缩短,前瞻预测成为军事理论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新型作战力量已由过去的基于技术的“实践推动”,转向更加注重基于理论的“主动设计”的新轨道。
战略支援部队在加紧论证部队发展战略的同时,高度关注国际大势,紧紧盯住世界强国发展动向,跟踪研究一系列国际条约、公约的酝酿、出台过程,牢牢掌握打造和运用新型作战力量的主动权。
在组织形态创新上,他们着眼新的领导指挥体制,加强对新型作战力量编成模式和领导指挥关系的研究探索,所属部队分别围绕担负职能使命,组织开展了9个专题、22项子课题研究,一批研究成果已进入最高决策层视野。
着眼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他们提出了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技术突破为驱动、以问题倒逼为导向、以竞争超越为途径的发展模式,摆脱尾追式、模仿式发展的被动局面。
笔者在战略支援部队某部了解到,他们坚持在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手段上求突破,研发的某新型作战装备已通过初步评估,毁伤效能达到国际同类装备先进水平。
“军人谋划和准备的,永远是明天的战争,甚至是后天的战争”
作为一支新成立的部队,创业者、奠基人对部队风气养成至关重要。战略支援部队组建之初,党委一班人就强调初始即严、一严到底,从一开始就立好规矩、形成规范。
元旦期间,战略支援部队领导通过电话、视频抽查所属部队作战值班情况,从深山密林到深海远洋,从大漠戈壁到祖国边陲,部队官兵齐装满员、枕戈待旦,在战斗岗位上迎接部队组建。
新年伊始,他们迅速部署开展“牢记主席训词,建设过硬部队”专题学习教育活动,部队党委常委分6个专题进行授课辅导,进一步激发部队官兵贯彻改革强军战略、投身战略支援部队建设的信心斗志。
好作风是部队建设的坚强保证。战略支援部队党委把坚定的执行力作为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标尺准绳,着力重塑融心合力的新气象。在狠抓作风建设、夯实基础工程的同时,战略支援部队党委始终把重塑新型军事力量体系、重塑新型作战能力、重塑战略竞争态势作为工作重心突出出来,树立重新定义战争与和平、战场与对手的壮志豪情。
当前,新军事革命的发展使战场空间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作战空间逐步向极高、极深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拓展,外层空间、深海空间、网络空间、电磁空间乃至认知领域空间日益成为重要战场,陆海空天网电多维一体、有形与无形相互交织的战场空间正加速形成。
“维护和平的最好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重新定义战争。”围绕加快部队职能转型、积极适应使命任务拓展,战略支援部队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超前谋划新型作战力量布局,确立自己主导的“战争规则”,实现非对称竞争优势。
笔者在战略支援部队采访时看到,从机关到部队,从实验室到演兵场,一场“头脑风暴”正在翻卷奔涌。
某部组织的研讨会上,科技干部们正满怀激情地畅想未来战争图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引发新的网络电磁空间革命;3D打印使部队官兵就地“打印”特定装备和部件,从根本上改变国防工业模式;纳米技术将推动材料科学、医学和战争领域的显著进展;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进展将部分改变人体机能,可能影响对抗双方军事力量和潜力对比;无人机、机器人等自主和半自主系统将给情报、监视、侦察、体系对抗及反恐作战带来革命性变化;定向能武器特别是激光武器等,极有可能影响未来战争形态演变的走向。
“军人谋划和准备的,永远是明天的战争,甚至是后天的战争。”在战略支援部队采访,笔者每每为官兵昂扬的精神面貌、敏锐的前瞻思考所震撼,从而对这支新生部队的未来充满信心。
宗兆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