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知乎大V童瑶事件风波

被利用的善良折射网络捐款监管真空

本报记者 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21日   04 版)

    这几天,粉丝高达5.9万的知乎平台上大V童瑶遭网友“扒皮”,被质疑上演双簧苦情戏骗取粉丝捐款15万元。此事一经爆出,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

    最新的消息说,知乎平台称已介入此事,并已通知童瑶居住地警方。“知乎小管手”发文表示,已接到400多名知乎网友反馈的捐款信息,总金额已超过7万元。“知乎小管手”并表示,警方已进入初查阶段,但暂未立案。

    事情起源于2015年5月知乎上一篇名为《长期被疾病折磨,结束生命是最好的选择吗》的提问帖。题主@ck小小在帖子中称,自己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2岁的女大学生,因小时候错过了治疗,病情一直靠药物维持。父母决定用所有积蓄来为她做次手术,没想到手术却失败了。希望破灭的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再拖累父母。

    由@ck小小发起的话题,迅速得到了以煲制心灵鸡汤走红的大V童瑶的回复。童瑶在回复中耐心劝说,甚至表示自己与题主患有同样疾病,愿意提供其主治医师的电话以及经济帮助。

    在知乎网站上,大V童瑶凭借早先“青梅竹马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热门回答赢得了近6万的点赞,一跃成为知乎热门人物。清纯的头像、可怜的身世、加上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为其赢得了知乎女神的称号。

    童瑶曾讲述自己自幼父母双亡,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仍然自强不息考入复旦大学,后去英国交换深造,回国后自己在苏州经营了一家花店,并嫁给了从小青梅竹马男友的故事。

    似乎由同病相怜的童瑶来推荐这篇帖子,再适合不过了。她充满人性光辉的劝说回复,轻松为@ck小小斩获了“14K”(相当于1.4万份——记者注)回帖。此后,她又在回答中表示自己已经亲自去看望了患病的@ck小小,还为其捐了款。

    在大V童瑶的带动下,大量网友伸出援手表示要为她捐款。而随后@ck小小在知乎上公布了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对网友们的捐款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表示如果能活下来,将来参加工作后一定如数奉还。

    一桩充满爱的善举似乎就此圆满,直到1月14日,知乎用户@李孬孬将这平静打破。

    他发现那个患病女大学生的知乎账号@ck小小已经半年多没有动态更新,连声谢谢都没有,手术状况也不得而知,这很不符合常理。他还发现,此ID是一个零回答、只有一个关注(关注人为童瑶)、连头像都没有的全新小号。进一步搜索后,他发现@ck小小竟然是两个英雄dota中英雄的名字组合。

    随着同情捐款的热度被时间冷却,大家也开始了理性的质疑。为何一个患病的女生用了dota的名字?为何接受捐款后她仍保持匿名状态?为何她的支付宝账号关联人是个男的?

    网友经过人肉搜索发现,@ck小小的支付宝账户竟然是一个名叫童超的男性。后又有网友进一步调查,发现童超曾在贴吧炫耀过15万余额的支付宝账户,炫耀过新买的苹果手机和pro电脑。

    至此,@ck小小疑似与@童瑶的关系链条开始逐渐清晰。有网友质疑,此次事件很可能为童超自导自演的双簧骗捐。

    然而,当网友还在质疑不敢相信之际,“童超”的出现坐实了这一猜想。2016年1月15日14:00,神秘的“童超”现身知乎,发帖承认自己操纵@ck小小与@童瑶两个账号进行诈骗,并向善良的网友道歉,表示正准备和父母一起去公安局自首。对于诈骗的钱财,他表示“自然要原封不动退还给大家,我的那个支付宝请大家不要再修改密码了,我要进去核对账单,一个一个的把钱退还给大家。请大家稍微等待一下。”

    但随后不久,这个“童超”又删除了言论,至今下落不明。

    对于这起“童瑶事件”,知乎平台认证账号“知乎小管家”发帖表示,作为平台方,知乎报警,无法被警方直接立案。因此需要涉及到的网友将自己的身份信息、捐款金额、捐款方式等发送给知乎官方。知乎搜集信息后,再向警方递交相关证据材料。

    据“知乎小管家”19日更新的信息显示,已有超过400名用户向知乎官方反馈捐款信息,网友此前累计捐款总额已超过7万元;知乎已跟各个涉案地区的警方陆续取得了联系。在警方和部分警界知友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固定证据。

    中国政法大学朱巍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知乎作为网络平台,提供空间服务,适用于法律上的“避风港”原则,平台处于技术中立。但如果平台对内容进行了加精、推荐、转载、置顶等操作,则需承担法律责任。

    他表示,2015年国家网信办已经发布了网络账户十条规定,平台要对平台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如果网络平台出现诈骗、诽谤等事件,平台如未能提供溯源用户的实名信息,要承担相应责任。

    现如今,类似“童瑶事件”利用同情心的网络诈骗案时有发生。2011年“7·23”动车事件,就有不法分子在微博上假冒遇难者家属,借用他人照片发微博骗捐。2015年,又有人在微博上谎称自己的父亲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中身亡,骗取了数千名网民捐款近10万元。

    针对目前多发的网络骗捐,还有学者表示,“网络是一个虚拟平台,诈骗成本太低。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网络造谣传谣的打击惩处力度”。

    “现下已经成立了很多程序和金额很透明的慈善机构,建议大家通过正规渠道去献爱心,不要轻信网络平台未核实的信息,这样才能让善心更有保障。”朱巍说。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1月21日 04 版

陕西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
知乎大V童瑶事件风波
青海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
贵州2015年共处理35名厅官
甘肃法院去年改判或发回重审150件错案
教育部:严禁开展特殊类型招生高校组织考前辅导
广西群众对2015年反腐“满意度”达82.27%
湖南:行贿“污点”保存10年
2015年全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32万
63%的受访员工正在寻找新工作